
道士抗日的诗有哪些?抗战时期道教诗人的爱国篇章
一、道教与抗战:宗教与民族大义的结合
抗战时期,许多道教人士不仅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还通过诗歌抒发爱国情怀,展现了宗教人士的民族担当。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济世利人”的教义与抗战精神高度契合,道士们以笔为剑,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诗篇。
二、著名道教诗人的抗日诗作
1. 李圆通道长:《抗日感怀》
李圆通(1888-1956),全真派道士,曾组织道众支援八路军抗战。其诗《抗日感怀》写道:
> **“国破家亡恨未消,丹心一片寄云霄。
> 愿将长剑驱倭寇,不教神州陷敌潮。”**
诗中“丹心一片”和“长剑驱倭寇”体现了道士的爱国赤诚与抗战决心。
2. 曹信义道长:《抗战抒怀》
曹信义(1905-1996),道教龙门派道士,抗战期间积极救助难民。其诗《抗战抒怀》云:
> **“山河破碎泪沾襟,道法无边济世心。
> 誓与苍生同患难,不辞血染道袍深。”**
“道法无边济世心”凸显了道教普度众生的教义与抗战救亡的结合。
3. 黎遇航道长:《烽火吟》
黎遇航(1916-2002),曾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青年时期投身抗日。其《烽火吟》写道:
> **“烽火连天蔽日昏,道门子弟亦从军。
> 丹心报国无他念,誓扫妖氛靖乾坤。”**
“道门子弟亦从军”直接反映了道士直接参战的壮举。
三、道教诗歌的抗战精神内核
1. 济世利人:道教教义强调拯救苍生,抗战诗歌常以“普度苦难”为主题。
2. 忠孝节义:道士将“忠孝”融入民族大义,如李圆通“丹心寄云霄”之句。
3. 无畏牺牲:如曹信义“不辞血染道袍深”,展现舍生取义的精神。
四、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宗教界爱国传统的见证。当代道教界仍传承这一精神,如疫情期间道教人士的公益行动,延续了“济世利人”的宗旨。
结语:抗战时期的道教诗人用诗歌记录了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其作品既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