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晚年诗词有哪些诗?老骥伏枥外的英雄暮年

曹操晚年诗词研究:老骥伏枥外的英雄暮年

一、曹操晚年诗词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受挫,政治军事生涯转入守势。这一时期(约50-66岁)的诗词创作呈现出从壮志凌云到深沉慨叹的转变,既有”老骥伏枥”的豪情,更包含对生命、历史与理想的复杂思考。

二、代表性晚年诗作分析

1. 《龟虽寿》(建安十二年,207年)

核心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艺术特色
– 以神龟、腾蛇喻生命有限
– 强调”养怡之福”的养生观
开创中国文学”暮年壮志”母题

历史背景:创作于北征乌桓胜利后,时年53岁,诗中”烈士暮年”的自况预示其后期创作基调。

2. 《短歌行》(约建安十五年,210年)

核心主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三层递进
1. 人生苦短的忧思(朝露意象)
2. “周公吐哺”的政治抱负
3.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用人哲学

案例对比:与早期《蒿里行》相比,同写生死主题,晚年作品更显哲学化,从”白骨露于野”的具象描写转向”去日苦多”的抽象思考。

3. 《步出夏门行·冬十月》(建安十二年,207年)

独特价值
– 罕见的自然景物描写:”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隐藏的年龄焦虑:通过”四时更逝”暗喻生命流逝
– 政治隐喻:以”农收积场”象征功业积累

三、晚年诗作的艺术突破

1. 四言诗复兴

数据统计:现存曹操诗21首中,晚年四言诗占比达57%,突破汉代四言诗僵化传统。如《短歌行》活用《诗经》句式而自出新意。

2. 悲凉美学的确立

钟嵘《诗品》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晚年作品常出现:
时间意象(朝露、暮年、四时)
空间意象(沧海、高山)
声音意象(乌鹊南飞、箫鼓悲鸣)

3. 英雄叙事转向生命叙事

对比表:
| 时期 | 代表意象 | 核心主题 |
|——-|———|———|
| 早期 | 铠甲/战马 | 军事征服 |
| 晚年 | 老骥/朝露 | 生命反思 |

四、历史影响与文学史地位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曹操晚年诗词:
1. 奠定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基调
2. 开创帝王文学新范式(后启曹丕《燕歌行》)
3. 影响唐宋诗人(如李白《将进酒》对《短歌行》的化用)

当代学者袁行霈评价:”曹操把动乱时代的体验融入诗歌,使四言诗这个古老的体裁重新焕发光彩。”这一突破在其晚年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0)
上一篇 2025年5月8日 下午12:18
下一篇 2025年5月8日 下午12:18

相关推荐

  • 梦见家人是什么意思?是亲情牵挂还是心理支持?

    梦见家人是什么意思?是亲情牵挂还是心理支持? 1. 梦境与心理学的关联 梦境是潜意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或压抑情感的出口。而荣格则提出,梦可能反映集体无意识或个体与家庭之间的深层联结。 重点内容:梦见家人通常与情感需求、未解决的家庭关系或内在安全感有关,可能是潜意识的提醒或心理补偿。 2. 梦见家人的常见象征意义 2.1 …

    2025年5月20日
    1230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何是千古绝唱?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何是千古绝唱? 一、思想内涵的深刻性:突破传统历史观的局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首先在于其突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框架。在元代之前的怀古作品中,文人多将目光聚焦于王朝兴衰、英雄成败,如杜牧《阿房宫赋》虽批判秦朝暴政,但仍未跳出“兴亡循环”的思维定式。张养浩却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出:无…

    2025年11月2日
    210
  • 赞美月亮的诗句古诗,有哪些经典之作?

      月亮自古便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象征着清冷、孤寂、思乡、圆满等多种情感。许多经典古诗通过月亮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与哲理。以下是几首经典的赞美月亮的诗句: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静夜思》 李白这句诗是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开篇,短短两句描绘了月光洒在床前,仿佛地面上铺了一层霜,给人一种清冷宁静的感觉。诗人通…

    2024年12月27日
    2500
  • 李世民最好的诗是哪一首?

    李世民最好的诗是哪一首? 一、李世民的诗歌成就概述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建树。作为帝王诗人,他的诗作现存约98首,主要收录于《全唐诗》卷一。其诗歌风格兼具帝王气象与文人雅致,开创了初唐宫廷诗的典范。 二、代表诗作分析 1. 《帝京篇十首》(其四) 重点内容:”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

    2025年6月26日
    870
  • 张养浩的“语言”为何“沉郁”?

    张养浩文学语言“沉郁”风格探析 一、张养浩语言风格的总体特征 张养浩(1270-1329)作为元代著名散曲家与政治家,其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沉郁顿挫风格。这种语言特质既源于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也与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其作品在豪放与婉约之间找到独特平衡,形成了一种深沉悲慨、含蓄凝重的审美特征。 二、历史背景与个人经历的交互影响 (一)元代政治环境的压抑…

    2025年11月2日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