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鳜鱼肥的诗有哪些?舌尖上的唐诗宋词
鳜鱼在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鳜鱼(又称桂鱼)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肉质鲜美、外形独特,常被文人用来象征隐逸之乐或田园生活。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是最著名的代表作,而宋代诗词中鳜鱼也频繁出现,成为“舌尖上的唐诗宋词”典型范例。
—
经典诗词案例解析
1. 唐代: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标红重点:鳜鱼的“肥”字点明春季时令,与桃花、流水共同构成江南渔隐图景。
– 文化内涵:反映唐代文人对自然与闲适生活的向往,鳜鱼成为隐逸精神的符号。
2. 宋代:苏轼《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 标红重点:苏轼化用张志和诗句,赋予鳜鱼更浓厚的文人雅趣。
– 背景延伸:宋代文人推崇“诗酒风流”,鳜鱼常与酒宴、雅集关联,如《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酒楼以鳜鱼为名菜。
3. 宋代:辛弃疾《鹧鸪天·戏题村舍》
“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 间接关联:虽未直接提鳜鱼,但“饱便休”的田园理想与鳜鱼诗一脉相承。
—
鳜鱼诗词的饮食文化背景
1. 唐代:鳜鱼为江南贡品,杜甫《丽人行》中“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的“素鳞”可能指鳜鱼。
2. 宋代:鳜鱼烹饪技术成熟,《山家清供》记载“蟹酿橙”等菜式,鳜鱼亦多用于脍、羹。
—
总结:鳜鱼的诗意与舌尖
鳜鱼在诗词中既是味觉符号,也是精神寄托。从张志和的隐逸到苏轼的雅趣,文人通过鳜鱼串联起自然、饮食与人生哲学,成为中华饮食文学的重要母题。
拓展阅读:可结合陆游“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渔父》)进一步探讨江南鱼米之乡的诗词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