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辛苦的诗有哪些?乐天知命外的民生关怀
一、白居易诗歌中的“辛苦”主题
白居易(字乐天)虽以“乐天知命”的豁达形象闻名,但其诗歌中不乏对底层民众艰辛生活的深刻描写。他通过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矛盾,体现儒家“仁政”思想。
核心特点:
– 题材真实:聚焦农民、织女、戍卒等群体的苦难。
– 语言平易:以通俗语言直击社会痛点,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
二、典型“辛苦”诗作及案例分析
1. 《卖炭翁》——剥削下的劳动者
重点内容: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刻画卖炭老人外貌,突出劳作艰辛。
–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揭露宫市制度对百姓的掠夺,“辛苦”与“不公”形成强烈对比。
社会意义:直接批判唐代宫市制度的腐败,体现白居易“为民请命”的创作立场。
2. 《观刈麦》——农人的双重苦难
重点内容: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描写农夫盛夏劳作的酷热难耐。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揭示赋税压迫下,农民即使丰收仍食不果腹的悲剧。
对比手法:诗中“吏禄三百石”与农妇“拾穗充饥”的对比,强化了社会不公的批判。
3. 《杜陵叟》——天灾与人祸的夹击
背景:关中大旱,官吏仍逼征税粮。
–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展现农民走投无路的绝望。
–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以第一人称控诉,增强感染力。
—
三、乐天知命外的民生关怀
白居易的“辛苦”诗并非单纯记录苦难,而是:
1. 政治诉求:通过诗歌向统治者谏言,如《新乐府》系列“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2. 道德反思:在《轻肥》中对比“饱食心自若”的权贵与“是岁江南旱”的灾民,质问社会良知。
文学史地位:其诗继承杜甫现实主义传统,开创中唐“新乐府运动”,影响后世如王安石、陆游等诗人。
—
结语
白居易的“辛苦”诗以真实细节和深刻同情,成为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乐天”表象之下,是对民生疾苦的持续关注,展现了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