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年糕的诗有哪些?舌尖上的年节民俗
年糕作为中国传统节庆食品,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墨客常以年糕为题材,创作出许多富有生活气息和民俗风情的诗作。
一、古代诗词中的年糕意象
1. 宋代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
“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
群呼步碓满门庭,连杵成腊雷动地。”
诗中描绘了腊月舂米制年糕的热闹场景,“连杵成腊雷动地”生动表现了集体劳作的声势。
2. 清代查慎行《燕京岁时杂咏》
“糕名年糕贵谐音,取义年年福禄增。”
直接点明年糕的吉祥寓意——“年年高升”,反映了民俗中谐音祈福的智慧。
二、年糕与节庆民俗的深层联系
1. 春节:南北年糕的差异
– 北方黄米糕:山西、陕西等地用黍米制作,口感黏韧,常与红枣同蒸,象征“早(枣)日高升”。
– 南方水磨年糕:宁波传统需经浸泡、磨浆、压榨等工序,诗云“粉浆如玉细研磨,蒸出琼脂赛雪白”(民间佚名诗)。
案例: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人除夕必食“年年糕”,并作为祭祖供品。
2. 重阳节:花糕的诗意
明代《酌中志》提到重阳节“蒸枣糕,标以彩旗”,清代顾禄有诗:
“彩旗插鬓登高去,醉嚼花糕胜菊杯。”
将花糕与登高、赏菊并列,体现节令食俗的雅趣。
三、现代创作中的年糕文化传承
当代诗人阿紫在《年的味道》中写道:
“糯米香从灶台飘出,
捶打的节奏是祖母的童谣。”
以年糕为纽带,连接家族记忆与乡土情怀。
总结:从古至今,年糕诗作既是美食的记录,更是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其背后蕴含的丰收祈愿、家族团圆等情感,值得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