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兰亭集诗》有哪些?书圣笔下的魏晋风骨与哲思
一、《兰亭集诗》的背景与创作
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修禊雅集。众人饮酒赋诗,汇成《兰亭集》,王羲之为此作序(即《兰亭序》),并书写诗集。
重点内容:现存《兰亭集诗》共37首,其中王羲之本人作诗2首(五言、四言各一),其余为与会者所作。这些诗作主题多围绕山水之乐、人生无常、玄学哲思,体现了魏晋文人“清谈”“放达”的精神风貌。
—
二、王羲之的两首《兰亭诗》解析
1. 五言诗(全文)
>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重点内容:
– “寓目理自陈”:体现魏晋玄学“目击道存”的哲学观,即自然中蕴含宇宙真理。
– “适我无非新”: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王羲之超脱物外的精神追求。
2. 四言诗(节选)
>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重点内容:
– 化用《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典故,表达对儒家理想与道家自然的融合。
– “代谢鳞次”暗喻时光流逝,与《兰亭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呼应。
—
三、其他代表诗作与魏晋风骨
1. 谢安《兰亭诗》
>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案例:谢安诗以简淡语言描绘雅集之乐,其“率尔”二字展现名士不拘礼法的洒脱,与王羲之书法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笔势异曲同工。
2. 孙绰《兰亭诗》
> 春咏登台,亦有临流。
> 怀彼伐木,宿此良俦。
重点内容:
– 引用《诗经·小雅·伐木》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强调文人雅集的知音之谊。
–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哲思,与此诗“宿此良俦”形成对比,凸显魏晋士人对生命真实的珍视。
—
四、《兰亭集诗》的艺术与思想价值
1. 书法与文学的共生:王羲之以行书书写《兰亭序》,其笔法“遒媚劲健”与诗中玄理相得益彰,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2. 魏晋风骨的缩影:诗集中对山水、生死、友情的咏叹,集中体现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时代精神。
案例:唐代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直接模仿《兰亭序》句式,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
结语
《兰亭集诗》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载体,更是魏晋文人精神世界的镜像。通过诗与书的结合,书圣为后世留下了“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