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可歌性研究:哪些诗作曾被谱曲传唱
一、古诗与音乐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本为同源,《诗经》中的”风雅颂”均是可歌的乐章。汉代乐府诗更是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特点,通过配乐广泛流传。唐代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因被谱为《阳关三叠》而成为千古绝唱,印证了古诗的可歌性传统。
二、经典古诗的谱曲案例
1. 唐代诗歌的音乐化
– 李白《静夜思》:20世纪由作曲家黎英海改编为艺术歌曲,“床前明月光”的旋律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记忆。
– 白居易《琵琶行》:当代音乐人程璧将其谱写成叙事性歌曲,以现代民谣形式再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境。
2. 宋词的音乐重构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邓丽君1983年演唱的版本《但愿人长久》,将词作的哲思与流行旋律完美结合,传唱至今。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被改编为电视剧《月满西楼》主题曲,“此情无计可消除”的婉转曲调强化了原词的缠绵情感。
三、古诗可歌性的现代价值
1. 文化传承:通过谱曲使古典文本获得听觉生命力,如谷建芬《新学堂歌》系列将50首古诗谱成儿歌。
2. 艺术创新:摇滚乐队”轮回”改编《将进酒》,用电吉他演绎李白豪情,展现古今艺术碰撞。
四、研究启示
古诗的可歌性研究揭示:诗歌的韵律、意象与情感表达是音乐改编的核心要素。未来可重点关注未被发掘的冷门诗作(如李商隐无题诗)的谱曲潜力。
(注:标红部分为关键论点及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