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著名的诗有哪些?必背经典与创作背景全解析

Random Image

苏轼最著名的诗有哪些?必背经典与创作背景全解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巨匠,其诗作以豪放洒脱、哲理深邃著称。以下是他的必背经典诗作及其创作背景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世界。

一、《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所迁往汝州途中游览庐山时所作。西林寺是庐山名刹,苏轼借景抒怀,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重点解析:后两句以“不识庐山真面目”隐喻当局者迷的普遍现象,成为千古名句。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创作背景: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描绘西湖晴雨变幻的美景。
重点解析:以“西子”(西施)比喻西湖,开创了以人喻景的经典手法,后世称西湖为“西子湖”即源于此。

三、《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创作背景:苏轼为僧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题,写于1085年,展现早春生机。
重点解析“春江水暖鸭先知”以动物感知自然变化,体现苏轼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

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创作背景:1072年苏轼在杭州望湖楼醉酒即兴而作,记录夏日骤雨初晴的瞬息之景。
重点解析:以“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比喻展现暴雨的磅礴气势,语言生动如画。

五、《江城子·密州出猎》(附词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创作背景:1075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作,虽为词,但豪放诗风一脉相承。
重点解析“射天狼”借典表达抗击西夏的壮志,体现苏轼的爱国情怀。

结语

苏轼的诗作兼具艺术性、哲理性与生活气息,以上五篇为必背经典。其创作背景多与仕途起伏相关,诗中既有对自然的咏叹,也有对人生的超脱,值得反复品读。

拓展建议:结合苏轼的《赤壁赋》《定风波》等作品,可更全面理解其文学成就与思想境界。

(0)
上一篇 2025年5月30日
下一篇 2025年5月30日

相关推荐

  • 凤鸣出自哪首诗?

    凤鸣出自哪首诗? 一、凤鸣的文学溯源 “凤鸣”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意象,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大雅·卷阿》。其中名句:> “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重点内容:此诗以凤凰鸣叫象征祥瑞,后成为“凤鸣朝阳”典故的源头,比喻贤才逢时或盛世之兆。 二、历史文献中的核心记载 1. 《诗经》权威性 – 汉代郑玄《毛诗笺》注:“凤鸣高冈…

    2025年6月27日
    460
  • 汪张博的诗有哪些?新生代诗人的语言实验

    汪张博的诗有哪些?新生代诗人的语言实验 一、汪张博的诗歌创作概述 汪张博是中国新生代诗人的代表之一,其作品以语言实验性和意象碎片化著称。他的诗歌常打破传统语法结构,通过非线性叙事和跨媒介表达探索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二、汪张博的代表性诗作 1. 《午夜削苹果》 这首诗以日常动作为切入点,通过“削苹果”这一行为解构时间与记忆的关联。例如:> “刀锋划破果皮…

    2025年4月27日
    840
  • 对于诗的理解有哪些维度?从语言到灵魂的解码之旅

    对于诗的理解有哪些维度?从语言到灵魂的解码之旅 一、语言的维度:诗歌的基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理解始于对文字本身的剖析。这一维度包括:1. 词汇选择:诗人通过精准的词汇传递情感。例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与“惊”强化了战乱中的悲怆。2. 句式与节奏:分行、断句和韵律构成诗歌的呼吸。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轻盈节奏,与“轻轻的我走了…

    2025年5月29日
    730
  •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哪首诗里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名句出处与哲学解读 一、名句出处与原文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如下: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84年,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时,途经九江游览庐山所作。 二、诗句的哲学内涵…

    2025年6月24日
    560
  • 儿童急走追黄蝶出自哪首诗?

    儿童急走追黄蝶出自哪首诗? 诗歌出处 “儿童急走追黄蝶” 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全诗如下:>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乡村的生动画面,通过儿童追逐黄蝶的细节,展现了天真烂漫的童趣和自然之美。 — 诗歌背景与赏析 1. 创作背景: – 杨万…

    2025年6月27日
    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