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写濉溪的诗有哪些?地域书写与文人情怀的交织

白居易写濉溪的诗有哪些?地域书写与文人情怀的交织

一、白居易与濉溪的文学关联

白居易(772-846),中唐著名诗人,其诗作以平易近人、关注民生著称。濉溪(今安徽淮北一带)作为唐代重要的运河节点和农业区域,曾多次出现在白居易的诗文中。这些诗作不仅记录了濉溪的地理风貌,更折射出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二、白居易涉及濉溪的诗作实例

1. 《濉阳行》

此诗虽未直接以“濉溪”为题,但“濉阳”即濉水之北,与濉溪地域密切相关。诗中写道:
> “濉阳郊野间,桑柘阴阴田”
通过描绘濉溪一带的田园风光,展现了唐代农耕社会的宁静景象。

2. 《汴河路有感》

濉溪是隋唐大运河(汴河段)的重要支流,白居易在此诗中借水路行旅抒发感慨:
> “千里河烟直,青枫夹岸长”
“濉水”作为运河的一部分,成为诗人寄托羁旅之思的载体

3. 《南湖早春》

部分学者认为诗中的“南湖”可能指濉溪附近的湖泊。白居易以细腻笔触刻画早春景色:
>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展现了濉溪流域的自然生机。

三、地域书写与文人情怀的交织

1. 地理空间的诗意转化:白居易将濉溪的河流、农田、运河等元素融入诗歌,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
2. 民生关怀的投射:如《濉阳行》中隐含对农民劳作的关注,体现其“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
3. 个人情感的寄托:濉溪作为行旅节点,成为白居易抒发孤独、思乡之情的媒介。

四、结论

白居易关于濉溪的诗作虽数量有限,但通过地域书写与个人情怀的结合,既保存了唐代濉溪的历史风貌,也彰显了文人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观察。这一创作模式为后世研究唐代地域文学提供了重要案例。

重点提示:白居易的濉溪诗需结合唐代运河经济与农耕文化背景解读,方能深入理解其文学价值。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2日 上午1:51
下一篇 2025年6月22日 上午1:51

相关推荐

  • 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如何想象奇崛?

    李贺诗歌的奇崛想象: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为例 一、神话重构的时空维度 李贺通过解构与重组神话意象,构建出超越常规的时空维度。在《李凭箜篌引》中,诗人将女娲补天的神话从静态的创世叙事转化为动态的听觉现场。传统认知中女娲炼石补天是完整的创世行为,而李贺却聚焦于补天工程的“裂缝”瞬间——当箜篌声震裂补天石,使得神话时空与现实时空产生奇妙叠合。 实际…

    2025年11月9日
    130
  •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如何工笔细描春燕的神态?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如何工笔细描春燕的神态? 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是南宋咏物词中的典范之作,以其精微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刻画了春燕的形态与神态。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灵的深刻理解,更通过工笔细描的手法,将春燕的灵动与情感融入字里行间。以下从语言技巧、结构安排与艺术效果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如何实现这一艺术成就。 一、以动态序列捕捉燕子…

    2025年10月21日
    320
  • 诗人脱发苦恼的诗有哪些?古代文人的生活幽默自嘲

    古代诗人的脱发苦恼与生活幽默:以诗自嘲的文化现象 一、脱发:古代文人的共同烦恼 脱发并非现代人的专属困扰,古代诗人同样为此苦恼。由于长期伏案写作、科举压力、营养不良等因素,许多文人早生华发甚至秃顶。他们将这些生活琐事写入诗中,形成了独特的自嘲文化。 二、典型案例:诗人笔下的脱发哀叹 1. 白居易《嗟发落》 “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

    2025年6月15日
    870
  • 范仲淹《定风波》的“莺解新声蝶解舞”如何于闲适外暗藏机锋?

    范仲淹《定风波》的“莺解新声蝶解舞”:闲适之外的机锋探微 一、表里交织的意象世界 范仲淹《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开篇以“莺解新声蝶解舞”构建出明媚的春景图卷,黄莺鸣唱新曲、蝴蝶翩然起舞的表象下,实则暗含自然规律与人事变迁的深刻隐喻。这种将政治哲思隐于自然意象的笔法,恰似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情怀的婉转表达。 二、三重对比中的…

    2025年11月4日
    240
  • 唐代诗歌类型有哪些诗?从边塞到田园:唐代诗歌的多元风貌

    从边塞到田园:唐代诗歌的多元风貌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类型丰富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各异。以下将介绍唐代主要的诗歌类型,并通过经典案例展现其艺术特色。 一、边塞诗 边塞诗以描写边疆战争、军旅生活和塞外风光为主,风格豪迈雄浑,充满爱国情怀。–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经典案例: – 王昌龄《从军行》:“青…

    2025年5月11日
    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