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有冻死骨”出自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
“路有冻死骨”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反映了安史之乱前社会的黑暗与百姓的苦难。
原诗节选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二、诗句解析
1. 社会批判:诗句通过对比富贵阶层(朱门)的奢侈与贫民(冻死骨)的悲惨,揭露了社会的不公。
2. 艺术手法:杜甫用白描和对比的手法,强化了视觉冲击力,凸显了时代的矛盾。
重点内容:这句诗被誉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展现了杜甫“诗史”般的写作风格。
三、实际案例:古今社会中的“冻死骨”现象
1. 唐代背景
– 安史之乱前,唐朝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杜甫亲眼目睹百姓因饥寒交迫而死,写下此诗。
– 案例: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年间关中地区连年灾荒,饿殍遍野。
2. 现代启示
– 2021年印度寒潮:冬季低温导致数百名无家可归者冻死,与“路有冻死骨”形成跨时空呼应。
– 社会救助制度:诗句提醒人们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四、诗句的影响
1. 文学地位:成为批判社会不公的经典意象,后世文人常引用。
2. 现实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贫困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重点内容:杜甫的这句诗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历史的镜子,照见人类社会的永恒课题。
—
通过分析“路有冻死骨”的出处与内涵,我们不仅能理解杜甫的悲悯情怀,也能反思当今社会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