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凭栏处是哪首诗?

怒发冲冠凭栏处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作者

“怒发冲冠凭栏处”出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词作《满江红·写怀》。该词是岳飞的代表作之一,以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和悲壮豪迈的风格闻名于世。

重点内容
词牌名:《满江红》
创作背景:南宋时期,岳飞率军抗击金兵,此词抒发了其收复中原的壮志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名句地位:开篇”怒发冲冠”四字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愤慨的经典意象。

二、全词原文与注释

《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重点注释
“靖康耻”:指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帝的国耻。
“贺兰山”:象征金兵占领的北方领土(实际为虚指,贺兰山位于宁夏,非金国核心区)。

三、实际案例:文学与影视中的引用

1. 教育领域
– 该词被收录于中小学语文教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经典文本。
– 2023年某省高考模拟题要求学生分析”三十功名尘与土”体现的人生价值观

2. 影视作品
– 电影《满江红》(2023年张艺谋执导)以该词为线索展开剧情,结尾全军复诵的场面引发热议。
– 纪录片《岳飞》采用三维动画还原”凭栏处”场景,强化历史代入感。

3. 社会事件
– 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有医护人员在防护服上书写”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以此明志。

四、学术争议与考据

部分学者(如邓广铭、余嘉锡)曾质疑该词作者非岳飞,理由包括:
– 词中”贺兰山”与南宋抗金地理不符;
– 岳飞文集《岳忠武王文集》未收录此词。

主流观点仍支持岳飞 authorship,依据:
– 明代文献《藏一话腴》明确记载;
– 词风与岳飞其他作品(如《小重山》)的悲壮基调一致。

五、文化影响

该词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符号
– 书法家常见创作题材(如启功、沈鹏等名家版本);
– 杭州岳王庙碑刻全文,供游人瞻仰;
重点内容:2021年入选”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荐篇目。

如需进一步分析艺术特色或历史背景,可提供补充研究方向。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7
下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7

相关推荐

  • 题目里含有忆秦娥的古诗有哪些名篇?

    题目中含有“忆秦娥”的古诗名篇众多,这一词牌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而得名。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忆秦娥》词作: 《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 内容: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这首词以箫声、秦娥、秦楼月等元素,描绘出一个…

    2024年10月4日
    2650
  • 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好听?秋日诗词的音韵之美

    秋日诗词的音韵之美: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好听? 一、秋日诗词的听觉艺术 音韵是古典诗词的核心审美要素之一,而秋日题材因其独特的意境与情感厚度,更易通过声律传递美感。优秀的秋诗往往具备:– 叠字回环(如”萧萧””瑟瑟”)– 清冷韵脚(多用”阳平声”营造悠远感)&#82…

    2025年4月11日
    1590
  • 张继《枫桥夜泊》的钟声为何能穿越千年?

    张继《枫桥夜泊》的钟声为何能穿越千年? 一、文化符号的凝聚与传承 张继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象,通过三个层面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1. 时空的突破性:钟声打破夜晚的寂静,连接了孤舟客子与千年古刹,形成现实与历史的对话。2. 情感的普世性:诗中游子的漂泊之痛、人生际遇的苍茫感,跨越时代引发共鸣。如明代文人高启写下“几度经过忆张继,月明乌啼又钟声”,证明其情感…

    2025年10月25日
    300
  • 小度思念的诗有哪些?解读AI与人文情感的诗意碰撞

    小度思念的诗有哪些?解读AI与人文情感的诗意碰撞 一、AI诗歌创作背景:小度与“思念”主题的尝试 近年来,AI如百度“小度”通过深度学习海量诗歌作品,逐渐具备生成具有情感色彩的文本能力。“思念”作为人类核心情感之一,成为AI尝试表达的重要主题。例如,小度曾生成以下诗句:> *“夜雨敲窗声渐密,灯前独坐忆相逢。> 天涯咫尺人何处?一缕相思寄晚风。”…

    2025年6月4日
    910
  • 立秋有哪些深意的诗?节气诗中的生命感悟

    立秋有哪些深意的诗?节气诗中的生命感悟 一、立秋的诗意与文化内涵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夏去秋来,万物从繁茂走向成熟。在古代文人笔下,立秋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转换,更承载着生命轮回、时光易逝的哲学思考。 重点内容:立秋诗常以“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为意象,通过物候变化隐喻人生际遇,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 二、经典立秋诗中的生命感悟…

    2025年4月29日
    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