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远影碧空尽是哪一首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出自哪一首诗?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孤帆远影碧空尽”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如下: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重点解析

1.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深情惜别。
2. 意象特点:以“孤帆”“碧空”“长江”等意象勾勒出壮阔而寂寥的离别画面,“尽”字强化了目送之久与不舍之情。

二、实际案例:诗句的现代应用

1. 文学研究中的引用

– 学者王兆鹏在《唐诗排行榜》中将此诗列为“送别诗典范”,重点分析了“孤帆远影”的动态画面如何体现李白“以景结情”的创作手法。
案例:2021年北京大学《唐诗鉴赏》课程中,此句被用作“唐代山水送别诗”的典型案例,学生通过绘制诗意地图还原李白目送视角。

2. 文化传播中的活用

影视作品: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集以该诗句为线索,拍摄长江航道变迁,对比古今“孤帆”与现代轮船的视觉差异。
广告文案:某旅行社“江南诗意之旅”广告化用此句,标红宣传语“孤帆远影虽尽,江南春色常新”,引发文化共鸣。

三、诗句的误读与辨正

常见错误:部分读者误记此诗为《登黄鹤楼》(实际为崔颢所作)。
辨正方法:通过关键词锁定(如“烟花三月”“唯见长江”),结合李白诗风(飘逸豪放)可准确判断出处。

四、延伸学习建议

1. 对比阅读: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比较,分析唐代送别诗的异同。
2. 创作实践:尝试以“孤帆”“碧空”为意象,仿写现代送别短诗。

结语:李白的这句诗不仅成为送别题材的经典,更通过跨越千年的文化再创作,持续焕发艺术生命力。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4
下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5

相关推荐

  • 唐代的酒文化与诗歌创作有何密切关联?

    唐代的酒文化与诗歌创作有何密切关联? 一、酒文化在唐代的兴盛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的黄金时代。酒的生产与消费达到空前规模,成为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府设立酒肆,民间酿酒技术不断进步,酒的种类日益丰富,从宫廷御酒到民间浊酒,形成了多元化的饮酒风尚。这种浓厚的酒文化氛围,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触媒。 二、酒与诗歌创作的内…

    2025年10月25日
    290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妙在何处?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盛唐气象的时空密码 一、意象组合的时空交响 崔颢《黄鹤楼》中的经典对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通过视觉与空间的精妙调度构建出立体化的诗意空间。上句“晴川历历”以广角镜头展现汉阳树木在晴空下的清晰轮廓,下句“芳草萋萋”则用特写镜头捕捉鹦鹉洲上青草的茂盛姿态。这种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形成独特的视觉节奏感。…

    2025年10月25日
    320
  • 杂兴诗有哪些代表作?即兴抒怀的文学趣味

    杂兴诗的艺术特征与文学趣味 杂兴诗的定义与源流 杂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以”即兴抒怀”为核心的体裁,其名源自《诗经》”六义”中的”兴”手法,后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宋形成独立门类。核心特征在于:不拘题材形式、随感而发、寄托个人情志。 杂兴诗的代表作品分析 1. 王维《杂诗三首》 &gt…

    2025年4月22日
    1530
  • 代表名字的诗诗有哪些?姓名入诗的创意表达

    代表名字的诗诗有哪些?姓名入诗的创意表达 一、姓名入诗的传统与文化意义 姓名入诗,又称“嵌名诗”,是一种将人名巧妙嵌入诗句的文学创作形式。这种手法既体现语言艺术,又赋予姓名独特的文化寓意,常见于赠诗、题咏、藏头诗等场景。 文化意义:1. 个性化表达:通过诗句传递对特定人物的情感或赞美。2. 文字游戏:展现汉语的灵活性与音形义结合的特点。3. 纪念价值:如婚礼…

    2025年4月19日
    1820
  • 李清照的怨王孙中,谁寄锦书来为何让人期待?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中“谁寄锦书来”为何令人期待的专业分析文章。 李清照《怨王孙》中“谁寄锦书来”的期待美学探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璀璨星空中,李清照以其婉约深曲、情感细腻的词风独树一帜。她的作品,尤其是后期词作,常常交织着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离乱之痛。其中,《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一词,虽写秋景,却于萧瑟中暗藏着一股深切的期盼。…

    2025年10月29日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