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是哪首诗?

残阳如血是哪首诗?

1. 诗句出处

“残阳如血”出自毛泽东的著名词作《忆秦娥·娄山关》。这句诗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深沉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现代诗词中的经典名句。

2. 原文与背景

2.1 全词内容

《忆秦娥·娄山关》全文如下: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2 创作背景

时间: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中第二次攻克娄山关。
历史意义:此战是遵义会议后的首次重大胜利,毛泽东通过此词抒发了革命豪情对前路的坚定信念

3. 艺术特色与解析

3.1 “残阳如血”的意象

色彩对比:用“血”比喻夕阳,既描绘了战场的壮烈,又暗喻革命的牺牲与悲壮。
情感升华:通过自然景象投射革命者的精神世界,展现英雄主义情怀

3.2 其他名句分析

“雄关漫道真如铁”:以“铁”比喻难关,强调红军不畏艰险的意志。
“苍山如海”:用山海意象象征革命征程的广阔与波澜壮阔。

4. 实际案例:文学与影视引用

4.1 文学作品

– 王蒙在小说《青春万岁》中化用此句,烘托时代青年的激情。
– 历史著作《苦难辉煌》以“残阳如血”为章节标题,喻指长征的艰辛。

4.2 影视作品

– 电视剧《长征》片尾曲歌词直接引用此句,强化悲壮氛围。
– 纪录片《铁血湘江》用“残阳如血”画面衔接历史镜头,引发观众共鸣。

5. 总结

“残阳如血”不仅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意象之一,更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其跨领域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与历史穿透力。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5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5

相关推荐

  • 题西林壁,诗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巨匠苏轼的一首著名诗作,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以下是对诗中哲理的详细解析: 一、观察角度与认知差异 诗句解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描绘了庐山的多姿多态。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展现了庐山景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025年1月10日
    1950
  • 唐诗如何被翻译成外文传播世界?

    唐诗外译与世界传播:跨文化的美学重构 引言:跨越千年的文化使者 唐代(618-907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产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伟大诗人。唐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翻译这一桥梁,唐诗得以跨越语言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翻译策略与美学挑战 # 形式与内容的平衡 唐诗翻译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平衡诗…

    2025年10月25日
    360
  • 卢纶边塞诗中的盛唐余韵:中唐诗人的家国情怀

    卢纶边塞诗中的盛唐余韵:中唐诗人的家国情怀 一、盛唐气象的延续与中唐边塞诗的转型 卢纶(739-799年)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边塞诗既保留了盛唐的雄浑气韵,又融入了中唐特有的忧患意识。盛唐时期,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以豪迈壮阔著称,而中唐诗人因安史之乱后的国力衰退,作品更注重个体命运与家国悲情的交织。卢纶的《塞下曲》组诗正是这一转型的典型代表。 案例:…

    2025年4月16日
    1430
  • 三首诗有哪些景物对比?山水田园与边塞征战的意象并置

    三首诗中景物对比研究:山水田园与边塞征战的意象并置 一、意象对比的核心维度 山水田园诗与边塞征战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重要类型,其景物意象的并置与对比体现了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表达。核心差异可从以下维度分析: | 维度 | 山水田园诗 | 边塞征战诗 ||————–|——…

    2025年5月8日
    1390
  • 今年的春节有哪些诗?从春联到现代诗的年俗文化创新

    2024年春节诗词巡礼:从春联到现代诗的年俗文化创新 一、传统春联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春节诗词文化中,春联作为核心载体,至今仍焕发活力。2024年央视春晚推出的”万福迎春”活动中,书法家孙晓云创作的”龙腾四海千家乐,春到九州万物新“成为热门春联,既保留对仗工整的传统格律,又融入”龙年”现代…

    2025年5月23日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