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哪首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作者

“此夜曲中闻折柳”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春夜洛城闻笛》。全诗如下:
>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通过笛声引发思乡之情,展现了盛唐时期游子的典型情感。

二、重点内容解析

1. 折柳的象征意义
“折柳”是古代送别习俗的意象,因“柳”与“留”谐音,表达惜别之情。
– 在诗中,笛曲《折杨柳》进一步强化了思乡怀远的主题。

2. 艺术手法
以声传情:笛声“散入春风”,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感染力(通感修辞)。
以小见大:从个人听到的笛声,扩展到整个洛城的共鸣(“满洛城”)。

三、实际案例:诗歌的现代应用

1. 文化传播
– 2023年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节目中,以《春夜洛城闻笛》为背景,用舞蹈演绎“折柳寄情”,登上热搜。
案例说明:传统意象通过多媒体焕发新生,印证了李白诗歌的持久影响力。

2. 教育领域
–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此诗作为盛唐诗歌代表作,要求学生分析“折柳”的典故作用。

四、延伸思考

李白的这首诗与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形成对比:
– 同用笛声与杨柳意象,但李白侧重个人乡愁,王之涣表现边塞苍凉

结论:通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李白将音乐、民俗与情感完美融合,成为唐诗中“闻笛思乡”的经典范式。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5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5

相关推荐

  • 杜甫写孤儿的诗有哪些?感受诗圣笔下的悲悯情怀

    杜甫写孤儿的诗有哪些?感受诗圣笔下的悲悯情怀 一、杜甫诗歌中的孤儿主题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以深刻的社会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著称。在战乱频仍的唐代,孤儿成为杜甫笔下重要的描写对象,他通过诗歌展现了孤儿的悲惨命运,并寄寓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重点内容:杜甫的孤儿诗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同情,更是对时代苦难的深刻反映。 二、杜甫描写孤儿的主要诗作 1. 《…

    2025年6月4日
    970
  • 中国现代诗有哪些经典诗句?从徐志摩到北岛的语言革新

    中国现代诗的经典诗句:从徐志摩到北岛的语言革新 一、引言:现代诗的语言变革 中国现代诗自20世纪初兴起,经历了从古典格律到自由表达的转型。徐志摩、戴望舒、北岛等诗人以独特的语言革新,塑造了现代诗的经典意象与审美范式。 — 二、徐志摩:浪漫主义的诗意表达 徐志摩作为新月派代表,将西方浪漫主义与中国古典意境结合,诗句兼具音乐性与画面感。 经典案例 1…

    2025年7月13日
    760
  • 谢贝诗歌有哪些?旅法诗人的异域体验

    谢贝诗歌有哪些?旅法诗人的异域体验 一、谢贝诗歌的代表作品 谢贝(Xie Bei)作为当代旅法诗人,其作品以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和情感张力著称。以下是其部分代表性诗作: 1. 《塞纳河上的雾》 这首诗以巴黎塞纳河为背景,通过“雾”的意象隐喻文化隔阂与融合。例如诗句:“雾散时,我拾起一片法语的光斑/却照见母语在河底沉睡。” 2. 《邮局没有我的信》 表达旅居者的孤…

    2025年4月24日
    1520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的下一句是什么?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的下一句及其文化意蕴解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三句词不仅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更因其深刻的哲理与美学价值,成为中华文化中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一、原句解析与完整语境 1. 词作背景 《青玉案·元夕》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元宵佳节。词人通过描绘元宵夜热闹非凡的场景—…

    4天前
    50
  • 唐代诗人如何应对“中年危机”?其诗作有何流露?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唐代诗人如何应对“中年危机”及其诗作流露的专业文章。 唐代诗人的“中年困境”与诗性超越 “中年危机”作为一个现代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在40-60岁之间因年龄增长、事业瓶颈、家庭压力等产生的焦虑、迷茫和自我怀疑的心理状态。尽管唐人并无此术语,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平均寿命背景下,四十岁已算步入人生后半程。唐代诗人们以其敏锐的感知,在诗作中深…

    2025年11月9日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