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桥明月夜是哪首诗?

24桥明月夜是哪首诗?

1. 诗歌出处与背景

“24桥明月夜”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后,怀念友人韩绰所作,描绘了扬州城的繁华与浪漫夜景。

原诗全文
> 青山隐隐水迢迢,
> 秋尽江南草未凋。
> 二十四桥明月夜
> 玉人何处教吹箫。

重点内容
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景点,象征唐代扬州的富庶与风雅。
“玉人”一说指韩绰,另一说指歌伎,体现唐代文人雅士的风流生活。

2. 二十四桥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2.1 桥梁的争议

关于二十四桥的具体所指,学界有两种主流观点:
1. 一座桥名:清代《扬州画舫录》记载为“吴家砖桥”,因传说有24位美人吹箫得名。
2. 二十四座桥的总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列举扬州城内24座桥名。

实际案例
现代扬州复建的“二十四桥”景区(瘦西湖内),融合了单桥与24座桥的意象,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呼应历史典故。

2.2 诗歌的文学影响

杜牧此句成为扬州的文化符号,后世多引用:
– 宋代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对杜牧的致敬与时代变迁的感慨。
– 现代文旅宣传常以“二十四桥明月夜”为标语,如2023年扬州中秋灯会以此为主题,还原唐代诗意场景。

3. 如何记忆与鉴赏这首诗?

重点内容
意象对比:前两句写远景(青山、秋水),后两句聚焦近景(桥、月、人),层次分明。
情感含蓄:表面写景,实则寄托对友人的调侃(“教吹箫”暗指韩绰的风流雅趣)。

实际应用案例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通过对比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与此诗,引导学生理解唐代诗人对江南的多元描绘。

4. 总结

“二十四桥明月夜”不仅是杜牧笔下的经典意象,更成为扬州的文化名片。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争议文学传承现代应用,值得深入探究。

(0)
上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31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32

相关推荐

  • 《九辨》中,有何人生哲理?

    《九辩》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以下是对《九辩》中人生哲理的归纳: 一、抒发贫士失职的感慨与不平 《九辩》主要抒写的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这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一个受到朝廷群小排挤、在政治上无助无援、坎坷不遇的才士形象,反映了贫寒之士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这启示我们,在人…

    2025年1月15日
    2250
  • 如何用唐诗的智慧,解答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困惑?

    用唐诗的智慧,解答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困惑 引言: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唐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盛世的文学辉煌,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当代年轻人面临的情感困惑——爱而不得的怅惘、人际疏离的孤独、前途迷茫的焦虑,其实在千年前的诗句中早已有了深刻的诠释。唐诗的价值不在于古老,而在于它对人类永恒情感的精准捕捉与智慧回应。 # 一、爱而不得:从李商隐学会情感升…

    2025年11月9日
    200
  • 带入夏的诗有哪些?蝉鸣、荷香与诗人笔下的夏日情思

    带入夏的诗有哪些?蝉鸣、荷香与诗人笔下的夏日情思 一、夏日意象的经典组合 蝉鸣、荷香、绿荫是古典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夏日意象,诗人常借此抒发生命感悟或闲适之趣。例如:– 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以动态细节捕捉初夏生机。–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

    2025年5月11日
    1070
  • 现代诗有哪些学习要点?现代诗歌创作指南

    现代诗学习要点与创作指南 # 一、现代诗的核心特征 1. 自由表达:突破传统格律限制,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直接呈现。 – 案例: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以简洁意象传递深刻哲思。2. 意象优先:通过具体物象传递抽象情感,避免直白叙述。 – 案例: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喂马、劈柴”等日常意象构建理…

    2025年4月13日
    1450
  • 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是如何以“疏狂”形象示人的?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如何塑造“疏狂”形象的专业分析文章。 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疏狂”形象的文学塑造与精神内核 朱敦儒的《鹧鸪天·西都作》是其早期词作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学史上宣告文人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宣言书。词中通过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超越世俗、笑傲王侯的“疏狂”形象。这一形象的构建,并非简单的狂妄自大,而是其高洁…

    2025年11月5日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