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出处及文学意蕴
一、诗句原始出处
“杜鹃啼血猿哀鸣”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该诗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完整诗句为: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节选)
二、诗句解析
1. 意象内涵
– 杜鹃啼血:源自望帝化鹃传说,象征悲苦哀怨
– 猿哀鸣:化用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强化孤寂氛围
2. 创作背景
白居易此时正经历:
– 政治失意(因谏言被贬)
– 地理隔绝(江州地处偏远)
– 心理落差(从京官到闲职)
三、文学影响案例
案例1:李商隐《锦瑟》
“望帝春心托杜鹃”直接化用该意象,成为唐诗经典典故。
案例2:现代文学改编
2021年国家大剧院版《琵琶行》舞台剧中,导演用红光投影+电子音效再现”杜鹃啼血”场景,获得戏剧评论界好评。
四、相关考证
有学者提出(王兆鹏《唐诗经典研读》2018):
1. 该意象可能受早期《华阳国志》记载影响
2. 白居易在《琵琶行》前已有《山鹧鸪》等运用禽鸟意象的作品
> 表格:同类意象在不同作品的运用对比
> | 作品 | 意象组合 | 情感强度 |
> |————|—————|———|
> | 《琵琶行》 | 杜鹃+猿 | ★★★★★ |
> | 《长恨歌》 | 梧桐+秋雨 | ★★★☆ |
> | 《长相思》 | 汴水+泗水 | ★★☆ |
五、教学应用建议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1. 建议结合地理知识讲解(江州地形与猿鸣关系)
2. 可对比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分析不同心境下的意象差异
该诗句通过生物意象的人格化处理,成功构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典的”贬谪美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