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漠沙如雪是哪一首诗?
1. 诗歌出处及背景
“大漠沙如雪”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这首诗是李贺咏马组诗中的第五首,通过描绘边塞风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重点内容:
该句以比喻手法将大漠的沙粒比作白雪,既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象,又暗含苍凉之感,是李贺”奇峭冷艳”诗风的典型体现。
2. 全诗内容及注解
“`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重点内容解析:
– “燕山月似钩”:用弯月比喻武器,暗示战争氛围
– “金络脑”:象征马匹受重视,暗喻人才渴望被重用
– 全诗通过”马”的意象,表达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3. 艺术特色分析
3.1 意象组合的独创性
案例: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壁画中的”胡商遇盗图”,同样以”大漠+新月”的组合表现西域风情,但与李贺诗中”沙如雪+月似钩”的冷峻奇崛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3.2 比兴手法的运用
重点内容:
诗人通过”马”的视角:
1. 前两句写景:大漠燕山的战场环境
2. 后两句抒情:渴望驰骋疆场的抱负
这种”物我合一”的手法影响了后世边塞诗创作。
4. 后世影响与误读辨析
4.1 常见误读现象
案例:
某中学语文试题将”沙如雪”简单解释为”沙漠夜晚温度低”,忽略了:
– 比喻背后的心理感受(孤寂苍凉)
– 与”月似钩”形成的战争意象群
4.2 文化衍生作品
1. 舞蹈诗剧《大漠沙如雪》(2021年国家大剧院演出)
2. 纪录片《河西走廊》片头采用该诗句意境
重点内容:这些创作都抓住了原诗“壮美与悲怆并存”的美学特质。
5. 教学应用建议
对于该诗的教学,建议采用:
– 对比阅读:与王维”大漠孤烟直”比较意境差异
– 意象绘图:让学生用视觉化表现”沙如雪””月似钩”的独特美感
– 创作实践:模仿李贺比喻手法描写现代城市景观
结语:这首诗通过28个字构建出辽阔的审美空间,其艺术价值在于将个人命运与边塞意象完美融合,成为唐代咏物诗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