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今夕是何年是出自哪首诗?

“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出处及文学分析

一、诗句原始出处

“不知今夕是何年”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

完整词作如下: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重点解析

1. 时间错位手法
该句通过“天上—人间”的时间差异,创造超现实意境。古代传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苏轼借此表达对时空的哲学思考。

2. 情感内核
结合创作背景,此时苏轼与弟弟苏辙已七年未见。“不知今夕是何年”既是对月宫时间的疑问,也暗含对岁月流逝的怅惘。

3. 文学价值
该词被后世推为”中秋词之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其中时空交错的写法影响了李清照《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等作品。

三、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1:现代文学创作

作家余华在《文城》中化用此句:”他站在院中看月,忽然生出不知今夕何年的恍惚。”通过时间感知的模糊性,表现人物对动荡时代的疏离感。

案例2:影视作品引用

–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明兰在中秋夜宴吟诵此词,用古典诗词强化场景意境
– 电影《妖猫传》空海诵”今夕是何年”时,镜头切换盛唐与晚唐景象,实现时空蒙太奇效果。

案例3:学术研究

复旦大学《宋代词作时空观念研究》指出,苏轼该句突破线性时间观,其”天问”式表达比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更具主体性。

四、延伸知识

1. 版本差异:明代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作”今夕是何年”,而元刊《东坡乐府》作”今夜是何年”。
2. 跨文化对比:但丁《神曲》”迷失在黑暗森林”的时间困惑,与苏轼的天问形成东西方时空观的有趣对照。

> 文学史意义:该句开创了中国诗词”时间悬置”的书写传统,从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到卞之琳《断章》,均可视为这一脉络的发展。

(0)
上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30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30

相关推荐

  • 关于梅花的诗句,还有哪些值得品味?

    关于梅花的诗句,有很多都值得细细品味。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梅花诗句,它们以不同的角度和风格展现了梅花的美丽与高洁: 一、描绘梅花傲雪风姿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描绘了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坚韧与高洁,暗香浮动,令人陶醉。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展现了梅花在…

    2024年12月14日
    1980
  • 夸赞景色优美的诗句,哪些让人心旷神怡?

    夸赞景色优美的诗句往往能够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心旷神怡。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能够让人感受到景色之美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巅,俯瞰群山的壮丽景象,令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心旷神怡的境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这句诗以明月、松树、清泉和石头为意象…

    2024年12月21日
    2470
  • 近乡情更怯是哪首诗?

    近乡情更怯:诗歌出处与情感解析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近乡情更怯”出自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全诗为:“`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重点内容:该诗作于神龙元年(705年),是宋之问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逃归洛阳途中所作,真实记录了诗人长期流放后即将返乡时的矛盾心理。 二、诗句解…

    2025年6月28日
    860
  • 有哪些关于词语的诗?语言游戏与概念解构实验

    关于词语的诗:语言游戏与概念解构实验 词语作为诗歌的实验场 词语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是诗歌创作的原材料和实验对象。诗人通过拆解、重组、多义性探索等方式,将词语从常规语境中解放,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创作方式既是对语言的反思,也是对认知边界的挑战。 — 语言游戏的典型手法 1. 拆字与重构 通过拆分汉字的结构或谐音,创造新的意义层次。例如:&gt…

    2025年5月8日
    1120
  • 日长睡起无情思,何以形容慵懒时光?

    “日长睡起无情思”这句诗已经很好地捕捉到了慵懒时光的精髓,即日子悠长,睡醒后心中并无太多的思绪或情感波动。若要进一步形容这种慵懒时光,可以尝试以下表达: “日长睡起心悠然,慵懒时光任流转。” 或者: “日长睡醒情思淡,慵懒闲暇度余欢。” 这些句子都强调了日子的悠长、睡醒后的悠然自得以及慵懒时光的悠闲自在,与“日长睡起无情思”的意境相呼应,共同描绘了一种宁静、…

    2025年1月11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