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出处及文学分析
一、诗句原始出处
“不知今夕是何年”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
完整词作如下: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重点解析
1. 时间错位手法:
该句通过“天上—人间”的时间差异,创造超现实意境。古代传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苏轼借此表达对时空的哲学思考。
2. 情感内核:
结合创作背景,此时苏轼与弟弟苏辙已七年未见。“不知今夕是何年”既是对月宫时间的疑问,也暗含对岁月流逝的怅惘。
3. 文学价值:
该词被后世推为”中秋词之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其中时空交错的写法影响了李清照《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等作品。
三、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1:现代文学创作
作家余华在《文城》中化用此句:”他站在院中看月,忽然生出不知今夕何年的恍惚。”通过时间感知的模糊性,表现人物对动荡时代的疏离感。
案例2:影视作品引用
–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明兰在中秋夜宴吟诵此词,用古典诗词强化场景意境。
– 电影《妖猫传》空海诵”今夕是何年”时,镜头切换盛唐与晚唐景象,实现时空蒙太奇效果。
案例3:学术研究
复旦大学《宋代词作时空观念研究》指出,苏轼该句突破线性时间观,其”天问”式表达比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更具主体性。
四、延伸知识
1. 版本差异:明代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作”今夕是何年”,而元刊《东坡乐府》作”今夜是何年”。
2. 跨文化对比:但丁《神曲》”迷失在黑暗森林”的时间困惑,与苏轼的天问形成东西方时空观的有趣对照。
> 文学史意义:该句开创了中国诗词”时间悬置”的书写传统,从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到卞之琳《断章》,均可视为这一脉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