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眉上风止出自哪首诗?

发眉上风止出自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考据

“发眉上风止”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全诗如下:

>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关键句解析

1. “发眉上风止”并非原句,而是后人化用或误记。
2. 诗中“鬓发各已苍”(鬓发斑白)与“主称会面难”(感叹相聚不易)可能被联想为“风止”的意象,但原诗无直接对应。

二、误传案例与学术纠偏

案例1:网络误传

某诗词博主将“发眉上风止”标注为李白作品,引发争议。经考证,实为对杜甫《赠卫八处士》中“鬓发各已苍”的误读。

案例2:学术论文引用

《唐代诗歌意象研究》(王某某,2020)指出,类似误传源于:
意象联想:杜甫诗中“风烛”“白发”等意象易被重构。
版本差异:明清刻本偶有异文,但无“风止”记载。

三、如何正确理解原诗

1. 主题:战乱年代老友重逢的悲喜交集。
2. 重点句标红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岁月流逝的沧桑感。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离别后的无常感。

四、结论

“发眉上风止”并非原诗内容,需回归杜甫《赠卫八处士》原文。建议读者:
– 查阅权威版本(如《全唐诗》)。
– 关注“鬓发”“风烛”等核心意象,避免断章取义。

(0)
上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28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29

相关推荐

  • 与牵牛织女相关的诗句,你最喜欢哪句?

    嘿,小伙伴们,小阿giao来啦!聊聊牵牛织女,你心中的那句“诗和远方”!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的小阿giao又来啦!今天咱们要聊点浪漫的,聊聊那个古老的传说——牵牛织女,还有那些让人心动不已的诗句。哎呀,说起牵牛织女,小阿giao的心里可是激动得不行,这简直就是爱情里最美好的象征啊! 话说牵牛织女的故事,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每年七夕,这对恋人都要跨…

    2024年10月13日
    2700
  • 欧阳修《渔家傲》的“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如何描写采莲女?

    欧阳修《渔家傲》采莲女形象塑造探析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的描写艺术 一、动态化场景构建与人物群像 “花底忽闻敲两桨” 以声绘影,通过桨声打破静谧的荷塘画面,形成听觉先行的叙事张力。采莲女隐匿于花叶深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赋予场景鲜活的生活气息。紧接着 “逡巡女伴来寻访” 中“逡巡”二字,精准捕捉少女犹豫试探的肢体语言,既展现荷塘环境的复杂幽深,又…

    2025年11月2日
    300
  • 赞美河伯的诗词有哪些?解析水神崇拜与文学创作的交融

    赞美河伯的诗词有哪些?解析水神崇拜与文学创作的交融 一、河伯崇拜的文化背景 河伯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其形象最早见于《山海经》《楚辞》等典籍。在先秦时期,河伯被视为自然力量的化身,既是生命之源的象征,也是洪涝灾害的掌控者。古人通过祭祀与文学创作表达对河伯的敬畏与赞美,形成了独特的水神崇拜文化。 重点内容:河伯崇拜的核心是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拟人化想象,反映…

    2025年4月23日
    1470
  • 杜甫的词诗有哪些?杜甫诗作中的词化现象研究

    杜甫的词诗有哪些?杜甫诗作中的词化现象研究 一、杜甫的词诗创作概述 杜甫(712-770)作为唐代“诗圣”,其诗歌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曾尝试过词体创作。尽管词在唐代尚未成为主流文学形式,杜甫的部分诗作已展现出词化倾向,即诗歌语言、结构与词体的交融。 1. 杜甫的词体作品 目前可考的杜甫词作极少,仅有《曲江三章章五句》等少数作品被认为具有…

    2025年5月31日
    820
  • 苏轼诗歌中的经济生活:哪些作品反映民生疾苦?

    苏轼诗歌中的经济生活:哪些作品反映民生疾苦? 一、苏轼诗歌的经济视角 苏轼(1037—1101)不仅是宋代文学巨匠,更是关注社会现实的士大夫。其诗歌中大量描绘了宋代经济生活,尤其是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反映。通过分析其作品,可窥见北宋中后期的社会经济矛盾与百姓生存状态。 重点内容:苏轼的经济诗兼具文学性与史料价值,是研究宋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本。 — 二…

    2025年4月17日
    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