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共婵娟出自哪一首诗?
1. 诗句出处与背景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因思念弟弟苏辙而作。全词以月为意象,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哲思,以及旷达乐观的情怀。
原词节选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点内容:
– “婵娟”原指姿态美好,此处代指明月。
– 诗句表达了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深情,成为后世表达思念与祝福的经典名句。
—
2. 诗句的现代应用案例
案例1:文化传播与节日祝福
– 中秋节文化符号:央视中秋晚会多次以“千里共婵娟”为主题,如2021年晚会通过跨国连线,让海外华人与国内亲友“云赏月”,呼应诗句意境。
– 品牌营销:某月饼品牌在广告中引用此句,强调“团圆”理念,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
案例2:跨地域情感表达
– 留学生家书:一名在美留学生因疫情无法回国,在家信中写道:“虽隔太平洋,但‘千里共婵娟’,望家人见月如见我。”
– 外交场合:中国驻外大使在中秋招待会上引用此句,传递对侨胞的关怀。
—
3. 诗句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重点内容:
– 哲学内涵:苏轼将人生无常(悲欢离合)与自然规律(月之圆缺)结合,体现宋代文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 艺术成就:该词被誉为“中秋词之冠”(《苕溪渔隐丛话》),对后世诗词创作影响深远。
对比案例:其他“明月”意象诗句
| 诗句 | 作者 | 情感侧重 |
|———————|——–|——————–|
| 千里共婵娟 | 苏轼 | 豁达与团圆 |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 相思的普遍性 |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 | 个人乡愁 |
—
4. 总结
“千里共婵娟”因其普世情感和艺术高度,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符号。从古至今,它不仅是亲人间的纽带,更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理解其出处与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
重点提示:学习古典诗词时,结合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能更精准把握情感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