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出自哪一首诗?

Random Image

千里共婵娟出自哪一首诗?

1. 诗句出处与背景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因思念弟弟苏辙而作。全词以月为意象,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哲思,以及旷达乐观的情怀。

原词节选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点内容
“婵娟”原指姿态美好,此处代指明月
– 诗句表达了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深情,成为后世表达思念与祝福的经典名句。

2. 诗句的现代应用案例

案例1:文化传播与节日祝福

中秋节文化符号:央视中秋晚会多次以“千里共婵娟”为主题,如2021年晚会通过跨国连线,让海外华人与国内亲友“云赏月”,呼应诗句意境。
品牌营销:某月饼品牌在广告中引用此句,强调“团圆”理念,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

案例2:跨地域情感表达

留学生家书:一名在美留学生因疫情无法回国,在家信中写道:“虽隔太平洋,但‘千里共婵娟’,望家人见月如见我。”
外交场合:中国驻外大使在中秋招待会上引用此句,传递对侨胞的关怀。

3. 诗句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重点内容
哲学内涵:苏轼将人生无常(悲欢离合)与自然规律(月之圆缺)结合,体现宋代文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艺术成就:该词被誉为“中秋词之冠”(《苕溪渔隐丛话》),对后世诗词创作影响深远。

对比案例:其他“明月”意象诗句

| 诗句 | 作者 | 情感侧重 |
|———————|——–|——————–|
| 千里共婵娟 | 苏轼 | 豁达与团圆 |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 相思的普遍性 |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 | 个人乡愁 |

4. 总结

“千里共婵娟”因其普世情感艺术高度,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符号。从古至今,它不仅是亲人间的纽带,更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理解其出处与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

重点提示:学习古典诗词时,结合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能更精准把握情感内核。

(0)
上一篇 6小时前
下一篇 6小时前

相关推荐

  • 永梅写的古诗,有哪些值得一读的作品?

    “永梅”可能是一个笔名或误解,在古诗词领域中,更为人熟知的是以“咏梅”为主题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与坚韧,寄托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不屈精神。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咏梅古诗: 王安石的《梅花》: 内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这首诗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梅花在墙角凌寒独放的景象,通过梅花的暗香传达出其高贵品格。此诗语…

    2024年10月4日
    1820
  • 城阙辅三秦是哪一首诗?

    城阙辅三秦是哪一首诗? 诗歌背景与出处 “城阙辅三秦”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是初唐时期的经典送别诗,以雄浑的开篇和豁达的情感著称,被誉为“唐人送别诗之冠”。 – 全诗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重点内容解析 1. “城阙辅三秦”的含义: &…

    6小时前
    00
  • 带“嫣”字的诗句有哪些?

    带“嫣”字的诗句在古典文学中颇为常见,这些诗句或以“嫣”形容女子之美,或以“嫣”描绘花朵之艳。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带“嫣”字的诗句: 描绘女子之美的诗句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王洋《席上和郑顾道烛下海棠》:“争如锦帐照佳人,一笑嫣然春意足。” 王安石《杏花》:“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 描绘花朵之艳的诗句 楼钥《林和叔侍郎龟潭庄…

    2024年11月12日
    4210
  • 孟浩然在唐玄宗面前念的是哪首诗?

    孟浩然在唐玄宗面前念的是哪首诗? 背景介绍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据史料记载,孟浩然曾有机会在唐玄宗面前展示才华,但因一首诗而错失仕途机会。这一事件成为唐代文坛的著名轶事。 重点内容:孟浩然所念的诗 根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在唐玄宗面前念的是《岁暮归南山》。全诗如下: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5天前
    60
  • 王安石的诗有哪些好吃?荆公诗词中的美食元素

    王安石的诗有哪些好吃?荆公诗词中的美食元素 一、王安石诗词中的饮食文化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诗词不仅以政治抱负和哲学思辨见长,还隐含丰富的生活情趣,尤其是对饮食的描写,展现了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趣味。 二、荆公诗词中的典型美食元素 1. 田园蔬果:清新自然的滋味 王安石晚年退隐江宁(今南京),诗中常出现田园蔬果,…

    2025年4月11日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