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哪首诗?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出处与深层含义

一、诗句出处

“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全诗如下:

> 浩荡离愁白日斜,
> 吟鞭东指即天涯。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是龚自珍在1839年(己亥年)辞官南归途中所作,共315首,此为第五首,表达了他虽辞官但仍心系家国的情怀。

二、诗句解析

1. 表层含义:凋落的花瓣并非无情,而是融入泥土滋养新花。
2. 深层象征
个人奉献精神:即使退出官场,仍愿为国家贡献力量。
生命循环哲理:消亡与新生互为因果,体现道家“生生不息”思想。

重点内容:龚自珍以“落红”自喻,打破传统“伤春”基调,赋予凋零以积极意义,成为传世名句。

三、实际案例:诗句的现代应用

1. 教育领域
– 教师用此句比喻“退休教师返聘指导青年教师”,体现知识传承。
– 案例:某高校老教授捐赠毕生藏书,称“愿为春泥护新苗”。

2. 环保实践
– 生态学家引用此诗解释“枯枝落叶堆肥”对土壤修复的作用。
– 案例: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采用落叶循环系统,年减碳量超10吨。

3. 企业文化
– 华为“老兵计划”鼓励资深员工转岗导师,被内部称为“春泥工程”。

四、延伸思考

该诗句的跨领域影响力印证了“经典文学与时代共鸣”的规律。其核心价值在于:
牺牲与奉献的普世性
生态与人文的辩证统一

通过解读与实践,龚自珍的“春泥精神”在当代仍焕发生命力。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7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7

相关推荐

  • 宋词中的“丧”文化与当代青年的“躺平”心态有何本质区别?

    宋词中的“丧”文化与当代青年“躺平”心态的对比研究 引言 近年来,“躺平”成为当代青年群体中的热门话题,这种现象与宋代词作中流露的“丧”文化情绪形成有趣对照。两者都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消极应对策略,但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和表达方式等多个维度。 宋词“丧”文化的特点与案例 社会背景与表现形式 宋代文人面对政治失意、…

    2025年11月2日
    210
  • 笛字结尾的诗有哪些?古典诗词的韵脚艺术

    笛字结尾的诗有哪些?古典诗词的韵脚艺术 一、笛字结尾的古典诗词案例 “笛”作为韵脚在古典诗词中常出现在诗歌的结尾,形成悠远深长的意境。以下是几首经典案例: 1.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虽“笛”未在末句,但“情”与“笛”同属平水韵“庚”韵,体现韵脚呼应)* 2. …

    2025年6月15日
    840
  •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花为何会溅泪?

    杜甫“感时花溅泪”中“花溅泪”的文学意象解析 一、诗句溯源与核心问题 “感时花溅泪”出自杜甫《春望》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该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时值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期。“花溅泪”作为反常规的意象组合,突破植物生理限制,通过拟人化手法构建出物我同悲的审美空间。 二、“花溅泪”的三重解读维度 2.1 移情说(主…

    2025年10月25日
    250
  • 五代十国有哪些诗词大家,作品如何?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但同时也是诗词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词大家,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诗词大家及其作品概述: 李煜 身份与成就:南唐后主,五代十国时期最重要的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词帝”。他的词作在亡国后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题材广阔,含意深…

    2024年10月4日
    2810
  • 有哪些关于季节的谚语诗?从农谚到气象诗的文化解码

    关于季节的谚语诗:从农谚到气象诗的文化解码 一、季节谚语的文化渊源 季节谚语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总结。它们以简洁的语言传递气象预测、农事安排和生活哲学,兼具实用性与文学性。 重点内容:– 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直接指导农业生产。– 气象诗: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通过诗意表达预测天气。 二…

    2025年6月4日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