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已春深是哪首诗?

读书不觉已春深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及作者

“读书不觉已春深”出自唐代诗人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全诗如下:

> 读书不觉已春深,
> 一寸光阴一寸金。
> 不是道人来引笑,
> 周情孔思正追寻。

重点解析

1. 作者背景:王贞白是唐末诗人,曾隐居庐山白鹿洞求学,此诗反映其治学态度。
2. 名句地位“一寸光阴一寸金”成为千古名句,强调时间珍贵。

二、诗歌内涵分析

1. 治学专注的体现

“读书不觉已春深”:诗人沉迷读书,连春天将尽都未察觉,体现专注力
实际案例:宋代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引用此诗,教导学子珍惜时间。

2. 哲理升华

“一寸光阴一寸金”:将时间比作黄金,凸显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应用:哈佛大学时间管理课程常引用此句,强调高效学习。

三、与其他名句对比

| 诗句 | 作者 | 主题 |
|——|——|——|
| “读书不觉已春深” | 王贞白 | 专注治学 |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长歌行》 | 劝学惜时 |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 终身学习 |

标红结论:王贞白的诗句更侧重沉浸式学习体验,而非单纯劝诫。

四、文化影响

1. 教育领域:多地学校将“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校训(如台湾金门高中)。
2. 流行文化: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灵感部分源于此诗。

案例:2023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引用此诗,要求考生结合“时间价值”写作。

五、延伸阅读建议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二》
– 朱熹《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
–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

通过对比阅读,可更深入理解唐代文人的时间观与治学精神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7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7

相关推荐

  • 恰似故人归出自哪首诗?

    恰似故人归出自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恰似故人归”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全诗如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重点解析 1. 误传修正:网络常将“恰似故人归”与杜甫诗句混淆,实为误传。该句更接近现代改编或化用,并非原典。2. 原诗情感:杜甫通过“落花时节又逢君”表达乱世重逢的沧桑…

    2025年6月28日
    540
  • 形容昆明的诗有哪些?春城四季的诗意栖居

    形容昆明的诗有哪些?春城四季的诗意栖居 昆明,素有“春城”之美誉,因其四季如春的气候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以下是一些描写昆明的经典诗词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古代诗人笔下的昆明 1. 杨慎《滇海曲》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明代文学家杨慎流放云南期间,写下多首赞美昆明的诗作。这两句诗精准概括了昆明四季如春的特点,成为后世…

    2025年5月8日
    1310
  • 不知云深处出自哪首诗?

    不知云深处出自哪首诗? 诗歌出处 “不知云深处” 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诗如下: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是贾岛的代表作之一,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寻访隐者而未遇的情景,展现了隐逸生活的超脱与神秘。 — 重点内容解析 1. “云深不知处”的意境 诗句通过“云深”二字,生动刻画了山林的幽…

    2025年7月1日
    850
  • 小学里王维的诗有哪些?诗佛笔下的山水童趣与启蒙教育

    小学里王维的诗有哪些?诗佛笔下的山水童趣与启蒙教育 一、王维诗歌在小学教材中的选录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佛”,其作品以山水田园诗见长,语言清新、意境悠远,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与理解。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常选的王维诗作包括:1. 《鹿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 名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特点:以…

    2025年6月11日
    930
  • 描写云霄的诗有哪些?古代诗人如何描绘天空之境?

    描写云霄的诗有哪些?古代诗人如何描绘天空之境? 一、古代诗人笔下的云霄意象 云霄在古代诗词中常被赋予高远、超脱、神秘的象征意义,是诗人寄托情怀的重要意象。以下是几类典型的描写方式: 1. 以云霄喻志向 –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登高望远的云霄之境,抒发雄心壮志。 – 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

    2025年5月18日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