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哪首诗?

Random Image

道是无晴却有晴:出自哪首诗?

“道是无晴却有晴” 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广为流传的名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这句诗以其巧妙的双关修辞和含蓄的情感表达,成为千古绝唱。

一、原诗及背景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创作背景
刘禹锡被贬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深受当地民歌影响,创作了多首《竹枝词》。此诗模仿三峡地区青年男女对歌的形式,以自然景象隐喻爱情中的试探与暧昧。

二、名句解析:双关修辞的典范

1. “晴”与“情”谐音双关
– 表面写天气的阴晴不定(“东边日出西边雨”),实则暗指少女对情郎心思的揣测:看似无情(无晴),实则有意(有晴)
重点内容:这种谐音双关是民歌的典型手法,刘禹锡将其提炼为文人诗的经典表达。

2. 情感表达的含蓄美
诗句通过自然意象传递微妙心理,避免了直白抒情,符合中国传统美学“含蓄蕴藉”的特点。

三、实际案例:现代应用与误解

1. 正确引用案例
– 作家汪曾祺在《受戒》中化用此句描写朦胧恋情:“小英子忽然觉得心里有点那个,像是‘道是无晴却有晴’。”
重点内容:此类用法准确把握了原诗“似有若无”的情感内核。

2. 常见误解纠正
– 误记为李商隐或杜牧作品(因晚唐诗人善写爱情诗)。
– 误用于单纯描写天气(忽略双关寓意)。需注意原句必须结合上下文理解。

四、文学史地位

此诗代表了刘禹锡对民间文学的吸收与提升,被清代学者王士禛评为:“竹枝词虽俚,却是绝妙好辞。”其双关手法对后世诗词创作影响深远,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思)即受其启发。

总结:掌握名句出处需结合创作背景与修辞特点,避免断章取义。刘禹锡此诗展现了唐诗“雅俗共赏”的巅峰魅力。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相关推荐

  • 人老心不老,有哪些幽默诗句能表达这种心态?

    “人老心不老”的心态可以用许多幽默诗句来表达,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 曹操《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以千里马为喻,表达了即使年老也不放弃远大志向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幽默与乐观。 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以激昂的笔触鼓励人们在年老时更应保持壮志雄心,这种幽默而坚定的态度令人钦佩。 …

    2024年12月14日
    1920
  • 哪些诗与刺绣这一传统工艺紧密相关?

    与刺绣这一传统工艺紧密相关的古诗众多,以下是一些经典例子: 1. 《咏绣障》(唐·胡令能) 内容:“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解析:此诗描绘了绣女们争相描绘花样的场景,以及绣成的屏风精美到能吸引黄莺飞落的生动画面,展现了刺绣技艺的高超和绣品的栩栩如生。 2. 《春女怨》(唐五代·朱绛) 内容:“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

    2024年11月29日
    2510
  • 歌行引吟有哪些诗?唐代歌行体诗歌的演变

    唐代歌行体诗歌的演变与代表作品 一、歌行体的定义与特征 歌行体是唐代诗歌的重要体裁之一,以七言为主,句式自由,篇幅较长,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其名称源自汉乐府“歌”“行”类作品,如《长歌行》《短歌行》。唐代歌行体在继承乐府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更丰富的题材和更灵活的表现形式,代表诗人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核心特征:1. 语言流畅:多用口语化表达,朗朗上口。…

    2025年5月31日
    890
  •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哪首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黄沙百战穿金甲”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创作于盛唐时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誓死报国的豪情。 二、诗句解析与重点内容 1. 黄沙百战穿金甲 – “黄沙”象…

    2025年7月1日
    350
  • 含鹧鸪的诗有哪些?古典诗词中的啼血意象

    含鹧鸪的诗有哪些?古典诗词中的啼血意象 一、鹧鸪的文学象征 鹧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其啼声凄切,常被赋予思乡、离愁、羁旅等情感内涵。“行不得也哥哥”的拟声化表达,更强化了其哀婉的象征意义。 二、经典含鹧鸪的诗词案例 1.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重点分析:鹧鸪啼声烘托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愁余”与鹧…

    2025年5月8日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