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哪首诗?

道是无晴却有晴:出自哪首诗?

“道是无晴却有晴” 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广为流传的名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这句诗以其巧妙的双关修辞和含蓄的情感表达,成为千古绝唱。

一、原诗及背景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创作背景
刘禹锡被贬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深受当地民歌影响,创作了多首《竹枝词》。此诗模仿三峡地区青年男女对歌的形式,以自然景象隐喻爱情中的试探与暧昧。

二、名句解析:双关修辞的典范

1. “晴”与“情”谐音双关
– 表面写天气的阴晴不定(“东边日出西边雨”),实则暗指少女对情郎心思的揣测:看似无情(无晴),实则有意(有晴)
重点内容:这种谐音双关是民歌的典型手法,刘禹锡将其提炼为文人诗的经典表达。

2. 情感表达的含蓄美
诗句通过自然意象传递微妙心理,避免了直白抒情,符合中国传统美学“含蓄蕴藉”的特点。

三、实际案例:现代应用与误解

1. 正确引用案例
– 作家汪曾祺在《受戒》中化用此句描写朦胧恋情:“小英子忽然觉得心里有点那个,像是‘道是无晴却有晴’。”
重点内容:此类用法准确把握了原诗“似有若无”的情感内核。

2. 常见误解纠正
– 误记为李商隐或杜牧作品(因晚唐诗人善写爱情诗)。
– 误用于单纯描写天气(忽略双关寓意)。需注意原句必须结合上下文理解。

四、文学史地位

此诗代表了刘禹锡对民间文学的吸收与提升,被清代学者王士禛评为:“竹枝词虽俚,却是绝妙好辞。”其双关手法对后世诗词创作影响深远,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思)即受其启发。

总结:掌握名句出处需结合创作背景与修辞特点,避免断章取义。刘禹锡此诗展现了唐诗“雅俗共赏”的巅峰魅力。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相关推荐

  • 清诗中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清诗中有很多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清诗作品及其简介: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诗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简介:此诗描绘了夜晚河上渔灯的静谧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意境深远,用词精炼。 《村居》- 高鼎 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

    2024年12月11日
    2040
  • 上河风光诗有哪些?汴河两岸的盛世画卷

    上河风光诗有哪些?汴河两岸的盛世画卷 一、上河风光诗的历史背景 北宋时期,汴河(今河南开封段)作为漕运枢纽,孕育了繁荣的商业文化与艺术创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绘)的诞生,更将汴河两岸的市井生活升华为艺术经典,而同时期的文人墨客也通过诗歌记录了这一盛世景象。 二、经典上河风光诗案例 1. 《汴河怀古》——皮日休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

    2025年5月15日
    1230
  • 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如何以声写静?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王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如何以声写静的专业分析文章。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声写静的诗艺巅峰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王维以其独特的禅意与画境,被后世尊称为“诗佛”。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是五言绝句,常常在简练的文字中营造出深邃幽远的意境。其中,《鹿柴》的开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更是通过声音的巧妙运用来反衬并…

    2025年11月9日
    160
  • 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为何问情为何物?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情为何物”之问的专业文章。 问世间,情为何物?—— 解读元好问《雁丘词》的千古之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震撼人心的开篇,让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穿越了近八百年的时光,至今仍在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咏物词,更是一篇关于“情”的哲学叩问与深沉颂歌。它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

    4天前
    60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为何成为岳飞生平缩影?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论岳飞词句与其生平的互文关系 一、词作背景与精神内核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率军北伐至商丘,登高远眺时写下《满江红·写怀》。其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以时空交错的笔法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时年三十三岁的岳飞,将个人功名视若尘土,而将征战千里的艰辛化作诗意的云月相伴。这种价值取向的…

    2025年11月5日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