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遮半掩仍含羞是哪首诗的诗句?

半遮半掩仍含羞:诗句出处与文学赏析

一、诗句出处

半遮半掩仍含羞”并非出自古典诗词,而是现代网络流传的仿古诗句。其语言风格模仿古典诗词中描写女子娇羞情态的常见意象,如:
“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二、古典诗词中的“含羞”意象

古典诗词常通过“半遮半掩”的动作传递含蓄之美,例如:
1. 《琵琶行》案例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通过琵琶女以琵琶遮挡面容的动作,既表现其羞涩,又暗示身世飘零的复杂心理。

2. 《西厢记》案例
王实甫描写崔莺莺初见张生时:
> “羞人答答怎生觑,欲行又止,欲语还休”
通过肢体语言传递闺阁女子的矜持与矛盾。

三、现代仿写诗句的传播现象

“半遮半掩仍含羞”这类句子多为网友结合古典意象的创作,其流行原因包括:
语言通俗化:符合现代人对古典美的简化理解;
情感共鸣:延续传统文化中对“含蓄美”的推崇。

四、如何辨别诗句真伪

1. 查证权威典籍:如《全唐诗》《宋词三百首》等;
2. 分析格律与用典:古典诗词通常符合平仄、对仗规则;
3. 使用数据库工具:如“中华经典古籍库”“古诗文网”等。

五、总结

“半遮半掩仍含羞”虽非古典原作,但其意象传承了传统文学精髓。读者在欣赏时可对比经典案例(如白居易、李清照作品),深入理解东方美学中的“含蓄表达”

重点提示:古典诗词学习需注重原始文献,避免误传仿写为经典。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3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3

相关推荐

  • 白居易的卖炭翁,刺痛了当时社会的哪根神经?

    《卖炭翁》的社会批判:白居易如何刺痛中唐神经 一、诗歌背景与内容解析 白居易的《卖炭翁》创作于元和年间,是其《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卖炭老翁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底层劳动者在宫市制度压迫下的生存困境。诗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肖像描写,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无奈…

    2025年10月25日
    300
  • 古体诗有哪些人不能错过?古体诗经典鉴赏

    古体诗有哪些人不能错过?古体诗经典鉴赏 一、古体诗的核心价值与历史地位 古体诗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以自由句式和古朴风格著称,区别于唐代成熟的近体诗(格律诗)。它承载了先秦至隋唐的文人情志,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内容:古体诗的核心魅力在于其不受格律束缚,可自由抒写人生际遇、家国情怀,语言或雄浑或质朴,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范式。 — 二…

    2025年4月13日
    1100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为何能让花草鸟兽也含悲?

    杜甫为何能让花草鸟兽也含悲?——论移情手法与家国情怀的融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出自杜甫《春望》的诗句,不仅成为千古绝唱,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现象:自然意象被赋予人类情感。这种艺术效果的实现,源于杜甫将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创伤深度融合,通过移情手法与意象重构,使花草鸟兽成为家国情怀的载体。 一、移情手法的极致运用 1. 情感投射的心理学机制 杜甫…

    2025年11月9日
    130
  • 宋代的歌妓制度对宋词的传播有何重要作用?

    宋代的歌妓制度对宋词的传播有何重要作用? 宋代(960-1279年)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宋词作为文学瑰宝得以广泛传播,其中歌妓制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歌妓不仅是表演者,更是宋词的传播媒介、创作推动者和文化符号。她们通过演唱、社交互动和艺术再创造,将词作从文人书斋推向市井街巷,甚至宫廷殿堂,形成了独特的“词乐共生”现象。以下从多个层面分析歌妓制度的具体…

    2025年10月21日
    300
  • 毛主席的诗有哪些?伟人诗词中的革命豪情与哲思

    毛主席的诗有哪些?伟人诗词中的革命豪情与哲思 一、毛主席诗词的创作背景与特点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词创作贯穿革命生涯,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洪流紧密结合,既有豪迈的革命激情,又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其作品语言凝练、意象宏大,常以自然景物为喻,抒发壮志豪情。 重点内容:毛主席诗词的三大核心特点——1. 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

    2025年4月14日
    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