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出自哪首诗?

两袖清风的出处与内涵解析

一、“两袖清风”的诗歌出处

“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明代诗人于谦的《入京》诗。全诗如下:

> 绢帕蘑菇与线香,
> 本资民用反为殃。
> 清风两袖朝天去
> 免得闾阎话短长。

重点解析
1. 创作背景:明正统年间,于谦任山西巡抚时拒绝向上司行贿,只带随身物品入京
2. 第三句”清风两袖”后演变为成语
3. 全诗表达清廉自守、拒收贿赂的为官理念

二、成语的语义演变

| 时期 | 语义内涵 | 典型用例 |
|——|———-|———-|
| 明代 | 字面指不带礼物 | 于谦原诗 |
| 清代 | 引申为廉洁奉公 | 《官场现形记》 |
| 现代 | 扩展至个人品德 | 干部考核用语 |

重点内容:成语从具体行为描述发展为抽象的道德评价标准

三、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于谦的实践

历史记载:据《明史》载,于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现代启示:2018年纪检部门将此案例编入《廉政教育读本》

案例2:当代应用

2021年某市领导干部公示中,组织评价“张三同志两袖清风,群众基础良好”,该表述引发社会对干部评价标准的热议

四、文化影响

1. 成为廉政建设的标志性用语
2. 衍生出”清风亭””清风馆”等廉政教育基地名称
3. 2020年中央纪委网站开设”两袖清风”专题栏目

重点结论:该成语从文学表达发展为重要的政治文化符号,体现中华廉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2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2

相关推荐

  • 辛弃疾的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有何惜春之情?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的惜春情怀解析 一、词作背景与结构特征 辛弃疾的《玉楼春》创作于其闲居带湖时期,此时词人因遭弹劾远离政治中心。全词通过“拟将醉眼看春光”的独特视角,构建了人与春光对话的奇幻场景。上阕“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开篇即点明惜春主旨,下阕“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驻”则深化情感转折,形成由劝春、问春到怨春的完整情感脉络。 二、三重…

    2025年10月29日
    250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为何“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能成为千古名句? # 一、跨越时空的普遍情感共鸣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十个字,精准捕捉了人类共通的思乡之情。明月作为全球共享的自然意象,与游子思乡的心理活动形成天然联结。这种情感表达具有三重穿透力:1. 时空穿透:从唐代戍边将士到当代海外留学生,跨越千年的月夜思乡场景始终鲜活2. 文化穿透:在日本汉诗文…

    2025年10月25日
    300
  • 鹤发银丝映日月出自哪首诗?

    鹤发银丝映日月出自哪首诗? 诗句出处 “鹤发银丝映日月”并非出自古代诗词,而是现代人创作的句子。它常被误认为是唐代诗人杜甫或李白的作品,但经过文献考证,这一诗句并未出现在任何权威的古代诗集或典籍中。 误传原因分析 1. 语言风格仿古:该句采用古典诗词的意象(如“鹤发”“日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唐诗。2. 网络传播误导:部分自媒体或非专业网站将其标注为“杜甫…

    2025年7月1日
    930
  • 写书法比赛的诗有哪些?笔墨挥毫间尽显诗意锋芒

    写书法比赛的诗有哪些?笔墨挥毫间尽显诗意锋芒 书法比赛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文化与诗意的交融。一首契合主题的诗词能为作品增色,展现创作者的文化底蕴。以下是适合书法比赛的诗词推荐及实际案例解析。 一、经典古诗推荐 1. 《兰亭集序》节选(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重点内容:此篇被誉为&#82…

    2025年4月25日
    2500
  • 晏殊的破阵子忆得去年今日,黄花已满东篱,有何时光流逝之叹?

    晏殊《破阵子·忆得去年今日》中的时光流逝之叹 晏殊是北宋著名词人,其作品以婉约细腻著称,常通过自然意象抒发人生感慨。《破阵子·忆得去年今日》一词中,“忆得去年今日,黄花已满东篱”一句,以黄花(菊花)的盛开与凋零为引,深刻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愁。这种感叹并非孤立,而是晏殊词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普遍焦虑。以下将从文本分析、历史背景及…

    2025年10月29日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