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沟渠是哪首诗?

明月照沟渠是哪首诗?

1. 诗句出处与背景

“明月照沟渠”并非独立成诗,而是出自元代戏曲家高明的《琵琶记》第三十三出《寺中遗像》中的名句。原文为:
>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句诗以“明月”喻指高尚理想或真诚心意,而“沟渠”象征低贱或不被接纳的对象,表达了付出真心却未被理解或回应的无奈与愤懑

2. 诗句的误传与混淆

由于该句意境深远,常被误认为出自唐诗或宋词。例如:
误传案例:有人将其与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混淆,认为“明月照沟渠”是续写。
实际区别:李白诗写思乡,而高明诗句侧重人情冷暖,二者主题截然不同。

3. 文化影响与引用

该句因强烈的对比意象被广泛引用,例如:
影视作品:电影《让子弹飞》中改编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茅坑”,凸显黑色幽默。
社会评论:媒体常用此句批评“善意被辜负”的社会现象,如公益捐款遭挪用事件。

4. 延伸阅读建议

若对类似意境的诗句感兴趣,可参考: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写明月寄相思。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抒人生豁达,与高明句的悲情形成对比。

5. 总结

“明月照沟渠”是元代戏曲《琵琶记》中的经典台词,其艺术价值在于以自然意象隐喻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正确理解出处,有助于避免文化传播中的讹误。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1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1

相关推荐

  • 友人惜别诗作赏析:哪些诗表达了离别的哀愁?

    友人惜别诗作赏析:哪些诗表达了离别的哀愁? 一、离别诗的情感内核 离别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以哀愁、眷恋、祝福为核心情感,通过意象组合与语言艺术,展现人际关系的深刻羁绊。重点在于诗人如何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例如以自然景物映射心境,或通过行为细节传递不舍。 — 二、经典惜别诗作案例解析 1.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重点诗句:“劝君更…

    2025年6月10日
    1070
  • 江采萍《谢赐珍珠》的“长门自是无梳洗”如何婉拒帝王?

    江采萍《谢赐珍珠》中的婉拒艺术:以“长门自是无梳洗”为例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是唐代女诗人江采萍(梅妃)在《谢赐珍珠》中的核心诗句,展现了古代宫廷女性以文化素养为根基的婉拒智慧。这两句诗通过用典、意象营造和情感表达,在保持礼仪规范的同时,完成了对帝王赏赐的巧妙回绝。 历史背景与创作语境 江采萍作为唐玄宗早期宠妃,因杨玉环入宫而失宠。据《梅妃传…

    2025年11月9日
    160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节日场景?

    千门万户曈曈日:春节场景的深度解读 节日背景解析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宋代王安石《元日》,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新年)的典型场景。诗句中“新桃换旧符”特指古人用新制作的桃木符替换旧符的习俗,这是现代春联演变前身的重要民俗活动。 具体场景再现 时间特征 – 曈曈日:描写初升太阳照亮千家万户的景象,特指大…

    6小时前
    20
  • 宋代“咏史词”通常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历史观?

    宋代“咏史词”的历史观探析 一、咏史词的历史认知特征 宋代咏史词作为特殊的文学载体,通过历史镜像投射现实关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认知体系。词人往往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媒介,在时空交叠中构建起贯通古今的对话空间。这种历史认知不仅体现为对史实的艺术化再现,更表现为以词为史的批判性思考,展现出宋人特有的历史智慧。 二、核心历史观的表现维度 (一)历史兴亡的循环观 …

    2025年10月21日
    360
  • 汪承栋诗有哪些?当代诗人的创作风格研究

    汪承栋诗有哪些?当代诗人的创作风格研究 一、汪承栋的诗歌代表作 汪承栋是中国当代诗人,其作品以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以下是他的部分代表诗作: 1. 《雪落无声》 – 主题: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 名句:“雪落无声,覆盖了所有痕迹,唯独记忆在风中苏醒。” – 分析:通过雪的意象,探讨时间与遗忘的关系。 2. 《城市的夜晚…

    2025年5月17日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