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花送远香是哪首诗?

探寻“吹花送远香”的诗句出处

一、重点内容标红的核心诗句

“吹花送远香”并非独立存在的完整诗句,而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一诗中的关键意象。全句为: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其中“风吹细细香”被后世文人化用为“吹花送远香”的意境表达。

二、原诗解析与历史背景

《严郑公宅同咏竹》全文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期间(764年),是与严武(封郑国公)的唱和之作。诗中通过竹子的生长状态,隐喻文人高洁品格。

三、实际案例:误传现象考据

1. 网络常见误传
在百度知道、诗词爱好者论坛中,常见将“吹花送远香”误记为:
– 王维《鸟鸣涧》衍生句(实为“人闲桂花落”)
– 李清照《鹧鸪天》化用句(实为“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2. 学术文献佐证
根据《杜诗详注》(仇兆鳌注)卷十一记载,清代学者已注意到该联的“通感修辞”特色——将视觉(娟娟净)与嗅觉(细细香)交融,这种手法后被宋词广泛借鉴。

四、衍生创作脉络

| 朝代 | 作品 | 化用诗句 | 特点 |
|——|——|———-|——|
| 宋代 | 晏几道《诉衷情》 | “御纱新制石榴裙,沉香慢火熏。越罗双带宫样,飞鹭碧波纹。” | 将“风送香”转化为服饰熏香意象 |
| 明代 | 唐寅《落花诗》 | “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 | 反向运用“送香”的失落感 |
| 现代 | 余光中《风铃》 |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叮咛叮咛咛” | 继承通感手法但转换听觉意象 |

五、文学史价值

重点贡献
1. 开创“植物嗅觉美学”书写范式
2. 奠定竹意象“君子德馨”的新维度(相较魏晋时期单纯比德)
3. 为宋代咏物词提供“物象人格化”样本

> 学者叶嘉莹在《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中指出:“杜诗对物象的细微把握,正在于能将物理提升为人理。‘风吹细细香’五字,已道尽中国文人‘以物观我’的审美传统。”

如需进一步考据,建议查阅:
– 《全唐诗》卷227
– 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第三章
– 宇文所安《盛唐诗》中对“微物书写”的论述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2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2

相关推荐

  •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为何充满禅意与无奈?

    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禅意与无奈解析 # 一、诗句的语境与意象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滁州西涧的幽静景致:>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其中,“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诗眼。野渡指荒僻的渡口,无人强调人迹罕至,舟自横则描写小舟在潮水中自然横斜的状态。这一意象看似写实,却蕴含深…

    2025年11月9日
    190
  • 寒食这首诗有哪些习俗?寒食禁火的文学见证

    寒食诗中的传统习俗与禁火文化的文学见证 一、寒食节的起源与核心习俗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春秋时期介子推的传说。其核心习俗包括:1. 禁火冷食:节日期间禁止生火,民众提前准备冷食(如枣糕、青团)以度过寒食三日。2. 祭扫先祖:唐代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即描绘了扫墓场景。3. 踏青插柳: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

    2025年4月29日
    1470
  •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如何在道德与情感间挣扎?

    张籍《节妇吟》中的伦理困境:中唐士人的道德与情感挣扎 诗歌文本与历史语境 张籍的《节妇吟》创作于中唐时期,表面描写一位已婚女子拒绝第三者求爱的故事,实则寄托着作者在政治抉择中的复杂心境。全诗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开篇,至”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达到情感高潮,完美呈现了道德规范与真实情感之间的剧烈…

    2025年11月9日
    150
  • 如果唐诗有“热搜榜”,安史之乱期间哪些诗会霸榜?

    好的,这是一篇根据您的要求生成的专业文章。 如果唐诗有“热搜榜”:安史之乱期间的“爆款”诗作分析 将现代社会的“热搜榜”概念投射到公元8世纪的唐朝,我们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却又情感共通的世界。安史之乱(755年—763年)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巨大的社会动荡彻底改变了诗人们的创作主题与风格。如果当时有社交媒体,那么“热搜榜”必将被国破家亡的悲愤、颠沛流离的…

    2025年11月9日
    160
  •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的“小舟从此逝”表达了何种超脱?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的“小舟从此逝”与精神超脱探析 一、词作背景与核心意象解析 元丰五年(1082年),经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苏轼,在东坡雪堂夜饮醉归后创作此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作为全词结句,通过“小舟”意象构建出脱离现世羁绊的象征空间。这种超脱并非物理层面的逃离,而是对精神自由的诗意建构——词人将现实困境转化为审美对象,在想象中…

    2025年11月5日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