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是哪首诗?

客从何处来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客从何处来》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二》中的名句。全诗如下: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创作于贺知章晚年辞官归乡时,通过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表达了岁月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

二、诗句解析与重点标红

1. “少小离家老大回”:点明诗人离乡时间之长,“少小”与“老大”的对比强烈。
2.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未变但容颜已老,突出时光流逝的无奈
3. “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天真发问,反衬诗人被故乡遗忘的复杂心境,成为千古名句。

三、实际案例:诗句的现代应用

1. 文化传播
– 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以诗句为题,探索家族迁徙史,呼应诗中“寻根”主题
2. 文学引用
– 作家余华在《活着》的序言中引用此诗,比喻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漂泊感
3. 教育场景
– 中小学语文教材常将此诗作为“思乡诗”典范,引导学生分析语言艺术与情感表达

四、延伸思考

贺知章的诗句之所以流传千年,在于其普世情感的共鸣。无论是古代游子还是现代移民,“客从何处来”的追问始终触动人心。

重点总结
– 诗句出自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核心情感:对时光易逝、身份认同的反思。
– 现代价值:广泛应用于文化、教育、影视领域。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1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1

相关推荐

  • 沁园相关的诗词佳作有哪些?探寻古典诗词中的沁园意象

    探寻古典诗词中的沁园意象:历史名园与文学书写 一、沁园的历史渊源与文学象征 沁园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之一,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据《后汉书》记载,沁园是汉明帝第五女刘致(沁水公主)的私家园林,后因窦宪强占该园而闻名,成为权贵奢靡的象征。这一历史事件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沁园”逐渐演化为诗歌中寄托讽喻、感怀或闲适之情的意象。 二、唐宋诗词中的沁…

    2025年4月23日
    1250
  • 旧体诗在当代的创作困境: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旧体诗在当代的创作困境: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一、旧体诗的当代生存现状 旧体诗(包括格律诗、词、曲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形式,在当代面临“边缘化”与“复兴”并存的矛盾局面。一方面,网络诗词社群、高校诗社等组织推动创作群体年轻化;另一方面,旧体诗在主流文学场域中仍被视为“小众爱好”,其艺术价值常被低估。 数据表明:中华诗词学会注册会员已超5万人,但《诗刊》…

    2025年4月16日
    1600
  • 抄写防溺水的诗有哪些?安全教育如何融入古典韵律

    抄写防溺水的诗有哪些?安全教育如何融入古典韵律 一、防溺水诗歌精选 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古典诗词的形式传递,以下是一些兼具教育意义与艺术性的防溺水诗歌: 1. 《防溺水童谣》 *夏日炎炎水清凉,孩童嬉戏莫逞强。* *家长陪同不可少,远离深水保平安。* 2. 《江河警示诗》 *江河汹涌暗流多,勿近险滩听劝歌。* *若遇溺水呼救急,莫逞英雄悔恨拖。* 3. 《游泳安…

    2025年6月22日
    720
  • 长安回望绣成堆,诗中描绘了何种盛景?

    “长安回望绣成堆”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诗中描绘了从长安回望骊山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象,具体盛景如下: 锦绣般的骊山: 景象描述:诗人站在长安城,回望骊山,只见四周景物宛如一堆锦绣。这里的“绣成堆”形象地描绘了骊山周围繁花似锦、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地理背景: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华清宫的所在地。骊山…

    2025年1月10日
    1860
  • 垂死病中惊坐起是哪首诗?

    垂死病中惊坐起:出处与文学分析 # 诗句出处考证 “垂死病中惊坐起”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全诗内容为: >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 创作背景解析 重点内容: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当时元稹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州),身患疟疾。听闻挚友…

    2025年6月26日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