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婵娟是哪首诗?

共婵娟是哪首诗?

1. “共婵娟”的出处

“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句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弟弟苏辙)的思念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关键解析

婵娟:原指姿态美好,此处代指明月
情感内核:通过明月意象,传递跨越时空的亲情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2. 《水调歌头》全词及背景

词作全文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

时间:1076年中秋(苏轼任密州太守时)。
动机:因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聚,借月抒怀,兼怀人生哲思。

3. 实际案例:现代文化中的引用

案例1:影视作品

–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曾引用此句,烘托主角的离别之情。

案例2:国际交流

– 2021年中秋,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朗诵此词,传递“天涯共此时”的文化共鸣。

4. 常见误解辨析

误记为其他诗人作品:因意象经典,有人误以为出自李白或杜甫,实为苏轼代表作。
误写为“共蝉娟”:需注意正确用字为“婵娟”(“女”字旁)。

5. 延伸学习建议

– 对比阅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学术参考: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苏轼“旷达”词风的评析。

总结:“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的核心名句,兼具文学美与哲学深度,至今仍是中秋文化的象征符号。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1
下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1

相关推荐

  • 宋朝词人作品有哪些诗?词体诗化的历史轨迹

    宋朝词人作品中的诗化现象与词体演变的历史轨迹 一、宋词与诗的界限模糊化 宋代词人在创作中常将诗的语言、题材、意境融入词体,形成“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这一现象的代表人物包括:– 苏轼:明确提出“词为诗裔”,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诗化的哲思拓展词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兼具诗的理性与词的抒情。–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

    2025年4月29日
    1140
  • 诗给人激励的事例有哪些?文学力量与现实影响的印证

    诗给人激励的事例有哪些?文学力量与现实影响的印证 一、诗歌的激励作用:理论与背景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能够通过情感共鸣、意象象征和语言节奏激发读者的内在动力。历史上,诗歌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从古希腊的史诗到现代自由诗,诗歌始终在传递希望、勇气与信念。 二、诗歌激励现实的具体案例 1. 曼德拉与《不可征服》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

    2025年6月22日
    980
  • 汉乐府诗有哪些好看?乐府诗的意境美学

    汉乐府诗的审美价值与意境美学探究 一、汉乐府诗的艺术魅力 汉乐府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如《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夫妇的悲剧展现爱情主题)2. 语言质朴自然却意蕴深厚(《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复沓之美)3. 题材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十五从军征》揭…

    2025年4月14日
    1160
  • 山水诗有哪些自费元素?山水诗中的生活气息

    山水诗中的自费元素与生活气息 一、山水诗的自费元素解析 山水诗虽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但诗人常通过自费体验将个人情感与物质投入融入创作,形成独特艺术表现: 1. 游历成本 古代诗人为获取创作素材常需自费远游。如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其《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经典意象,…

    2025年4月11日
    1190
  • 春天最有诗意的诗有哪些?解码季节书写的经典范式

    春天最有诗意的诗有哪些?解码季节书写的经典范式 一、春天诗歌的审美核心 季节更迭的哲学隐喻与生命复苏的意象群构成古典诗歌中春日的双重书写维度。从《诗经》的”春日载阳”到唐诗的”千里莺啼”,诗人通过物候变化(如柳絮、新燕、细雨)与情感投射(羁旅、闲愁、欢愉)的交互,形成独特的诗意表达系统。 二、经典范式解析 1.…

    2025年6月22日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