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代词“这”与“那”的对比逻辑及反义关系探究
一、核心反义关系解析
在指示代词系统中,“这”与“那”构成典型的空间对立关系。其中:
– “这”指向近指范畴(靠近说话者)
– “那”指向远指范畴(远离说话者)
这种对立本质上构成以说话者为中心的空间反义系统。值得注意的是,“那”的直接反义词就是“这”,二者通过空间距离维度形成二元对立。
二、多维对比逻辑体系
(一)空间维度对比
空间距离的显性标记是核心区别特征:
– “这本书”(置于手边)
– “那本书”(放在对面书架上)
实际案例:教师在课堂上举起教具说:“这个模型展示细胞结构,那个挂图展示器官系统”——通过空间位置建立清晰的指称区分。
(二)时间维度延伸
时间距离的心理映射形成重要延伸:
– “这天气真好”(当下时刻)
– “那天下雨了”(过去时间)
实际案例:老人回忆往事时说:“这个年代人人用手机,那个年代我们写信联系”——通过时间距离实现时空转换。
(三)心理维度拓展
心理亲疏的主观判断影响代词选择:
– “这个人我欣赏”(心理接纳)
– “那个人我不信任”(心理疏远)
实际案例:讨论影视角色时:“这个主角很勇敢,那个反派太阴险”——通过情感倾向完成价值判断。
三、语用功能差异分析
(一)语篇功能对比
指称范围的限定性存在显著差异:
– “这”常指向即将讨论的内容
– “那”常回指已提及的信息
实际案例:学术报告中:“这个发现将改变现有理论(引出新内容)。那个实验我们上月已完成(回顾已知信息)”。
(二)情感色彩倾向
情感表达的隐含意义有所不同:
– “这”隐含亲近、熟悉
– “那”隐含疏离、客观
四、特殊用法与例外情况
(一)中性化现象
在特定语境中,距离对立可能弱化:
– “这样那样”构成固定搭配
– “这那不分”表示指代混乱
(二)文化差异体现
不同语言中距离划分标准存在差异:
– 汉语严格区分“这/那”
– 部分方言使用“尔”等古语残留
– 英语“this/that”对应相似逻辑
五、教学应用建议
(一)常见偏误纠正
二语学习者常出现空间参照系混淆:
– 错误:“请把那本(远处)书递给我”(实际在面前)
– 正确:“请把这本(近处)书递给我”
(二)教学设计要点
应强调三维训练体系:
1. 实物指示训练空间概念
2. 时间表述训练时空转换
3. 情感表达训练心理距离
六、结论
“这”与“那”的反义关系本质上是以说话者为中心的多维认知系统。这种对立不仅体现空间距离,更延伸至时间、心理和语用层面。掌握这对指示代词的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认知逻辑,而非简单记忆规则。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灵活转换参照系的能力才是语言地道的核心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