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中的苍凉美学:从范仲淹《渔家傲》看多重意象的共构艺术
一、听觉空间的悲凉底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以复合听觉意象构建了立体化的苍凉空间。边声作为边塞特有的声音符号,不仅包括号角声,更囊括了战马嘶鸣、风沙呼啸、胡笳悲音等多元声响。汉代李陵《答苏武书》中“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已开先声,而范仲淹通过“四面”的空间定位和“连角起”的动态描摹,使这种听觉体验具有了包围性和压迫感。
在唐代高适《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同样通过声音的持续传递,强化了边塞环境的肃杀氛围。这种以声写境的艺术手法,将无形的苍凉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听觉体验,为后续的视觉意象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视觉空间的封闭与孤绝
“千嶂里”的叠嶂意象与“孤城闭”的空间封锁形成双重围困。词人通过群山屏障的地理设定,构建了一个被自然力量隔绝的封闭空间。北宋延州(今陕西延安)的实际地理环境正是“城周围山峦层叠,隘口险峻”,这种地理特征在词中被提炼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边塞图景。
“长烟落日”的时空节点选择极具匠心:落日时分本就容易引发苍茫之感,加之烽烟袅袅,既暗示了战事紧张,又通过烟雾的朦胧感弱化了景物的清晰度,强化了边塞的荒远属性。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也描绘边塞,但范仲淹特意选用“长烟”而非“孤烟”,突出了烟雾的弥漫性,与“四面边声”形成呼应。
三、军事符号的象征意义
“孤城闭”的“闭”字是理解全词苍凉意境的关键。城门紧闭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实写,更是心理状态的象征。在宋代积弱的历史背景下,这个动作传递出被动防守的无奈,与盛唐边塞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进取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案例比较显示:王之涣《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仍存希望,而范仲淹“孤城闭”则彻底切断了内外连通的可能性。这种封闭性意象与开放性的“千嶂”形成张力,在宏大自然中凸显了人类存在的渺小与无助。
四、多重意象的情感叠加
五组意象的递进排列创造了苍凉意境的累积效应。从“边声”(听觉)到“千嶂”(视觉),再到“长烟”(视觉与嗅觉通感)、“落日”(时间感知),最终收束于“孤城闭”(空间封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感知链条。
在实际的文本解读中,这种意象组合再现了戍边将士的日常体验:从环境感知到空间认知,最终升华为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与范仲淹同时代的欧阳修在《论范仲淹作渔家傲》中记载:“军中尝有‘塞下秋来’之咏,其词悲壮,真戍边之写照也。”说明这种苍凉描绘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
结语:苍凉美学的历史穿透力
范仲淹通过多重艺术手法的交融,使这二十五字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成为宋代边塞苍凉美学的典型代表。其中蕴含的不仅是自然环境的荒寒,更是时代精神与个体命运的交织。这种苍凉并非绝望,而是在认清边塞现实后依然坚守的悲壮,正如词末“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揭示的——苍凉之中自有担当,悲怆之内犹存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