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结尾的收束方式及其艺术效果
宋词的结尾是整首作品的点睛之笔,不仅承担着收束全篇的结构功能,更通过含蓄、递进或转折等手法,深化意境,引发读者共鸣。宋代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强调”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点明了结尾以悠远韵味为上的审美追求。以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宋词常见的收束方式及其艺术效果。
一、以景结情:化情思为意象
通过具象的景物描写承载抽象情感,使情绪自然渗透于画面中,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这种手法既避免直白宣泄,又拓展了想象空间。
典型案例分析
晏几道《临江仙》下阕: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结尾以”明月”这一永恒意象收束,将追忆之痛转化为时空永恒的苍茫感。明月既是往昔欢愉的见证,又反衬出人物离散的怅惘,情与景交融无间。
二、直抒胸臆:情感的直接迸发
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收束全篇,多用于表达激荡难抑的情绪。这种结尾气势磅礴,具有直击人心的感染力。
典型案例分析
岳飞《满江红》结尾: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斩钉截铁的誓言式收束,将收复河山的决心推向高潮。动词”收拾”与方向明确的”朝天阙”组合,形成雄健的力度,完美展现英雄气概。
三、问答收束:制造思辨空间
以设问或反问作结,打破传统陈述句式,既引发读者思考,又延展了词意的边界。
典型案例分析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连环问答构建历史语境,最终落脚于对当代人才的呼唤。结尾的”孙仲谋”既是答案,又是对南宋朝廷的隐晦批判,形成多层意蕴。
四、时空拓展:意境的开阖变化
通过时间延展或空间转换,打破现有叙事框架,营造浩渺的宇宙意识。
典型案例分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从历史叙事突转至哲学感悟,将个体生命置于江水明月的永恒背景中。”酹江月”的仪式化动作,完成时空维度的升华,体现旷达超脱的宇宙观。
五、层递深化:情感的螺旋上升
采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推进,使情感或哲理在结尾达到新的高度。
典型案例分析
李清照《声声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铺叙多重愁绪后突然翻升,以否定句式宣告寻常语言的无力。这种”超载式表达”使愁绪突破文字局限,产生更强的艺术张力。
六、呼应开篇:结构的圆满自足
结尾与开端形成照应,构建环形结构,增强作品的整体感。
典型案例分析
陆游《钗头凤》:
上片开篇”红酥手,黄滕酒”与结尾”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形成从甜蜜记忆到残酷现实的强烈反差。这种呼应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对比展现情感历程的悲剧性转变。
***
艺术效果综论
宋词结尾的多元收束方式,共同构建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范式:
1. 结构功能:确保词作在音乐性与文学性上的完整统一
2. 情感效应:通过留白、强化或转折实现情感能量的最终释放
3. 审美价值: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外之致
不同的收束方式往往交叉运用,如苏轼《水调歌头》既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空间拓展作结,又包含对人间情感的直抒胸臆。这种复合型结尾正是宋词艺术高度成熟的体现,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经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