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常州词派为何推崇温庭筠、周邦彦和吴文英?
清代常州词派是清中叶重要的词学流派,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强调词的比兴寄托与含蓄深婉。该派在词学理论上建构了系统的“尊体”观,并通过对唐宋词人的重新阐释确立其审美标准。其中,温庭筠、周邦彦、吴文英被奉为三大典范,其背后蕴含着词学思想的历史演进与艺术价值的重估。
一、常州词派的词学主张与历史背景
常州词派兴起于乾嘉时期,针对浙西词派过度追求清空雅正而导致的浮薄之弊,提出“意内言外”“比兴寄托” 的核心理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强调词应继承《诗经》《楚辞》的讽喻传统,通过意象传递深层情感与社会关怀。周济进一步提出“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创作原则,要求词作既含蓄深厚又自然浑成。
二、温庭筠:深美闳约的意象开创者
1. 艺术特质与常州词派的阐释
温庭筠被张惠言推为“独绝千古”的代表,因其词作中密集的意象与富丽精工的语言,恰好符合常州派“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解读需求。例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张惠言解读为“感士不遇”的寄托,将女子晨妆的描写转化为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隐喻。这种解读虽或有牵强,却体现了常州派通过意象挖掘微言大义的方法。
2. 历史地位的重塑
温庭筠在明代曾被贬为“侧艳之词”的代表,而常州派通过重新阐释,将其塑造为深美闳约的典范,奠定了词体尊体的基础。
三、周邦彦:浑化集成的技法大师
1. 章法结构与寄托空间
周邦彦的词以章法严谨、炼字精工著称。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推其为“集大成者”,认为其词在铺叙中暗含情感的起伏。例如《兰陵王·柳阴直》:
>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表面写离情,实则蕴含宦海浮沉的沧桑感。周济指出其“妙在脱尽寄托之迹”,正是“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体现。
2. 对清词创作的指导意义
常州派词人通过学习周邦彦的铺叙技巧与结构经营,纠正了明末清初词坛直露浅薄的流弊,使词作兼具形式美与思想深度。
四、吴文英:密丽险涩的意境开拓者
1. 时空交错与象征系统
吴文英词以意象密集、时空跳跃著称,曾被贬为“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段”。但常州派却认为其词具有“留”字诀的独特魅力(周济语)。如《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通过黄蜂扑索的细节,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形成情感的多层叠加。这种手法为寄托提供了更隐蔽的表达方式。
2. 审美范式的拓展
吴文英词的幽深曲折,恰好满足常州派对“重拙大”境界的追求,其看似破碎的意象背后隐藏着完整的情感逻辑。
五、三大家并尊的词史意义
常州派通过梳理词史脉络,构建了温庭筠(开创)—周邦彦(集成)—吴文英(深化) 的词统谱系:
– 温庭筠确立词的比兴传统
– 周邦彦完善词的法度规范
– 吴文英拓展词的意境空间
这一建构不仅提升了词体地位,更为清词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典范。晚清王鹏运、朱祖谋等大家均受此影响,推动词学走向集大成之境。
结语
常州词派推崇温、周、吴三家,本质是通过经典重构确立自身的词学体系。他们将词从娱乐文学提升为具有深厚寄托的严肃文体,这一努力对中国词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三家词的艺术发掘,至今仍为词学研究提供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