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青玉案》的“案”字究竟应该作何解释?

词牌《青玉案》的“案”字释义考辨

一、问题的提出

《青玉案》作为经典词牌,历代名篇迭出,尤以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为脍炙人口。然而关于词牌中“案”字的解释,历来存在多种说法,亟需专业辨析。

二、“案”字的三种主流解释

(一)食器说(主流观点)

“案”字最可靠的解释应为古代盛放食具的托盘。《周礼·考工记》载:“案十有二寸。”汉代文献中“举案齐眉”的典故(见《后汉书·梁鸿传》),正是描述孟光将食案高举至眉际奉予丈夫的场景。这种食案多为漆木所制,形制精美,与“青玉”的材质描写形成意象呼应。

实际案例
– 张衡《四愁诗》“何以报之青玉案”,李善注明确解释为“玉案,君所凭倚”
– 苏轼《四时词》“玉案”与“琼杯”对举,均属饮食器皿
– 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木食案,证实其形制与文献记载相符

(二)几案说

部分学者认为“案”应解释为书案或几案。这种狭长桌案常用于放置文书、器物,唐宋时期文人书房中常见。但此说存在明显疑点:书案多为木质,与“青玉”材质难以对应,且缺乏直接文献佐证。

(三)通假说(存疑)

有学者提出“案”通“碗”,但此说缺乏音韵学支持。虽然部分方言中存在读音相近现象,但在历代韵书和文献中,“案”“碗”分属不同韵部,通假可能性较低。

三、词牌源流与意象建构

(一)起源考证

《青玉案》最早见于东汉张衡《四愁诗》,宋代演变为固定词牌。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成功,使该词牌声名大振。值得注意的是,贺词中“锦瑟华年谁与度”的意象,与“青玉案”的华美器皿意象形成内在呼应。

(二)意象系统分析

在唐宋词人的集体创作中,“青玉案”已从具体器物升华为文化符号
– 物质层面:象征精美器皿
– 精神层面:隐喻高洁品格
– 情感层面:寄托相思情意

实际案例
– 李清照《醉花阴》“玉枕纱橱”与“青玉案”同属玉质器物意象群
– 周邦彦《解连环》“燕子楼空”中的“玉案”延续了饮食器皿传统

四、结论

综合文献、考古与文学证据,《青玉案》的“案”字应确指古代食器。这一结论不仅符合历史语境,更有助于理解词牌创作中的意象运用规律。正确解读“案”字的本义,对把握古典诗词的器物美学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观点重申:词牌定名源于器物文化,“青玉案”本质上是以珍贵材质(青玉)制作的盛食器具在文学中的诗意呈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器以载道”的审美传统。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

  • 王建的诗如何反映社会现实?

    王建诗歌的社会现实镜像:以中唐风貌为焦点 一、中唐社会变革与王建的创作取向 王建(约767-830)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剧烈动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生凋敝成为时代特征。作为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先驱,王建自觉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其诗歌创作突破个人抒情局限,将笔触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形成一幅幅生动的中唐社会画卷。 二、民生疾苦的深度书…

    2025年10月25日
    160
  • 李白赠别诗中的情感密码:哪些诗句让人泪目?

    李白赠别诗中的情感密码:哪些诗句让人泪目? 一、李白赠别诗的情感内核 李白的赠别诗不仅展现盛唐气象,更暗藏人类共通的离别之痛。其情感密码可归纳为三个层次:1. 豪迈中的孤寂(如”孤帆远影碧空尽”)2. 洒脱下的不舍(如”挥手自兹去”)3. 时空穿透力(通过夸张时空制造永恒感) 二、催人泪下的经典诗句解析 1. …

    2025年4月16日
    1750
  • 引力波有哪些诗化可能?科学题材的现代诗创作路径

    引力波的诗化可能:科学题材的现代诗创作路径 一、引力波的科学意象与诗性内核 引力波作为时空的涟漪,本质上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物理现象。其科学特性(如“时空弯曲”“黑洞碰撞”)天然具备隐喻性和神秘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素材:– 动态意象:如“宇宙的琴弦被拨动”“星系碰撞的余韵”– 哲学延伸:时空的脆弱性、人类感知的局限性&#82…

    2025年5月8日
    1110
  • 张九龄《望月怀远》如何表达思亲之情?

    张九龄《望月怀远》如何表达思亲之情? 一、诗歌背景与情感基调 张九龄作为盛唐名相,此诗写于遭贬荆州期间。月夜思亲的孤独感与政治失意的苦闷相互交织,形成深沉的情感底色。开篇”海上生明月”以宏大意象奠定全诗境界,而”天涯共此时”瞬间将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共鸣——这种时空交错的抒情手法,使个人情感获得普遍意义。 二、意…

    2025年10月25日
    120
  •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如何体现“超旷”中的悲悯?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中的“超旷”与悲悯交融研究 一、词作背景与超旷特质的内涵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写给诗僧参寥子的这首词,创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是其晚年词风成熟期的代表作。“超旷”作为苏轼人格与艺术的核心特质,体现为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与对生命本质的洞达。这种超脱并非逃避,而是建立在对人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精神升华。 二、时空意象中的超旷境界 (一)钱…

    2025年10月21日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