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元曲“开场”与“收尾”艺术特点的专业文章。
元曲的“开场”与“收尾”艺术研究
元曲,作为与唐诗、宋词并峙的文学高峰,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优美的辞藻和深邃的意境上,更在于其精巧的戏剧结构。其中,“开场”与“收尾”作为剧本结构的两个关键环节,在元杂剧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艺术范式,对塑造人物、推动剧情、凝聚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元曲的“开场”:开门见山,定调立骨
与后世传奇作品缓慢入戏的“副末开场”不同,元杂剧的开场具有简洁明快、直入主题的鲜明特点。其主要功能是迅速交代背景、介绍核心人物与矛盾,并为全剧奠定情感基调。
开场的主要特点
1. 人物自报家门:这是元杂剧开场最核心、最普遍的手法。主要角色(通常是正末或正旦)一上场,便通过大段的独白或唱词,直接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家庭状况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或即将展开的行动。这种手法打破了“第四堵墙”,使观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关键信息,实现了与角色的快速共情。
2. 矛盾迅速揭示:元杂剧的开场极少闲笔,往往在“自报家门”的同时,就将戏剧的核心冲突摆在台前。无论是社会不公、家庭变故还是个人冤屈,都在开场时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3. 奠定情感基调:开场部分的唱词和念白,其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直接决定了全剧是悲剧、喜剧还是正剧,为观众的审美体验预设了方向。
实际案例分析
以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窦娥冤》为例:
> (卜儿蔡婆上,诗云)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老身蔡婆婆是也,楚州人氏,嫡亲三口儿家属。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我数次索取,那窦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便……
分析:
*   简洁高效:通过蔡婆的几句自述,观众立刻了解了她的家庭背景(寡妇、有一子)、经济状况(“有些钱财”)、以及即将与窦家发生的关联(债务与婚姻)。
*   矛盾预埋:开场虽未直接展现窦娥的悲剧,但通过“债务”这一线索,迅速引出了窦天章卖女的情节,为后续窦娥陷入婆媳二人被张驴儿父子胁迫的悲剧命运埋下了最直接的伏笔。
*   定调:蔡婆“人无再少年”的感慨,隐隐透出一种人生无常的悲凉感,为全剧的悲剧色彩做了初步铺垫。
二、元曲的“收尾”:惩恶扬善,曲终奏雅
元杂剧的收尾,深受中国传统“大团圆”审美心理的影响,同时又与元代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形成了矛盾解决迅速、结局圆满、主题升华的特点。
收尾的主要特点
1. “大团圆”模式:这是元杂剧收尾最主流的模式。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最终往往以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受到惩罚、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庭得以团圆作为结局。这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也起到了教化民众、宣扬正义的社会功能。
2. 清官断案或超自然力量介入:为了实现“大团圆”的结局,剧作家常常借助两种力量来解决无法调和的矛盾。一是以包拯为代表的清官,通过智慧和权力主持公道;二是超自然力量,如神仙显灵、鬼魂托梦、天象示警等,以此弥补现实社会中正义的缺失。
3. 题目正名点题:在剧本的最后,会用对仗工整的“题目正名”来总结全剧内容,点明主旨。这既是剧本结构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类似章回小说回目的作用,加深观众的印象。
实际案例分析
再次以《窦娥冤》的收尾为例:
窦娥被冤杀后,其鬼魂向已担任肃政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托梦诉冤。窦天章重审此案,最终将张驴儿明正典刑,桃杌太守等贪官污吏也得到了惩处。窦娥的冤屈得以彻底洗刷。
> (窦天章词云) 莫道我念亡女与他灭罪消愆,也只可怜见楚州郡大旱三年。昔于公曾表白东海孝妇,果然是感召得灵雨如泉。岂可使推诿道天灾代有,竟不想人之意感应通天。今日个将文卷重行改正,方显的王家法不使民冤。
>
> 【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法
>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分析:
*   圆满结局:尽管窦娥已死,无法复生,但通过清官(窦天章)与超自然力量(鬼魂、三桩誓愿的实现)的结合,正义得到了伸张,恶人受到了惩罚,窦娥的名誉得以恢复。这在精神层面实现了“团圆”和“圆满”。
*   主题升华:收尾不仅是个案的平反,更将矛头指向了“官吏每(们)无心正法”的黑暗吏治,并通过窦天章之口强调了“王家法不使民冤”的理想,使个人悲剧升华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批判与对清明政治的呼唤。
*   题目正名点题:“感天动地窦娥冤”一句,精准地概括了全剧的核心事件与情感强度,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结论
总而言之,元曲的“开场”与“收尾”并非孤立的结构单元,而是服务于整体戏剧叙事与主题表达的关键环节。开场追求“豹头”之势,迅猛有力,直击要害;收尾则讲究“凤尾”之姿,华丽圆满,余韵悠长。 这一头一尾的独特设计,不仅体现了元代剧作家高超的结构驾驭能力,也深刻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民众心理与审美趣味,共同铸就了元杂剧不朽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