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的词,为何被认为如七宝楼台?
一、批评的起源:张炎的经典比喻
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吴文英词时,提出了著名的”七宝楼台”之喻:
>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这一批评成为后世理解吴文英词风的关键切入点,既肯定其词藻华丽、结构精巧,又质疑其整体连贯性。
二、形式上的”七宝”特征
2.1 词藻的华丽堆砌
吴文英擅长使用富丽精工的词汇,营造视觉与感官的盛宴。以《宴清都·连理海棠》为例:
> “绣幄鸳鸯柱,红情密,腻云低护秦树“
此处连用”绣幄”、”鸳鸯”、”红情”、”腻云”等密集意象,如镶嵌宝石般层层叠加,确实给人以”七宝楼台”的炫目之感。
2.2 典故的密集运用
吴文英词中典故层出不穷,形成知识的宝库。《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中:
> “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化用《太平广记》中洞庭君女庙梁上金龙夜间飞入水中的传说
>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暗用禹穴藏书的典故
这种用典方式使得词的每一处都闪烁着文化的光芒,但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三、结构上的”不成片段”
3.1 时空的交错跳跃
吴文英打破传统线性叙事,采用独特的时空转换手法。《莺啼序》 作为最长的词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 从”残寒正欺病酒”的现实场景
– 跳转到”十载西湖”的往事回忆
– 再突入”幽兰旋老”的时光感慨
这种意识流式的结构,确实容易给人”碎拆”之感。
3.2 意象的非逻辑组合
在《风入松》 中:
>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通过黄蜂扑索的现时景象,联想到昔日美人纤手留下的香气,这种联想打破了常规逻辑,体现了吴文英词跳跃性的思维特征。
四、重新审视”七宝楼台”说
4.1 批评的片面性
张炎的批评实际上反映了南宋雅正词风与吴文英密丽词风的审美差异。现代学者叶嘉莹指出,吴词看似破碎的结构下,实有”潜气内转”的深层脉络。
4.2 艺术价值的再发现
吴文英词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这种”七宝楼台”式的艺术创造:
– 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秩序,开创了新的抒情方式
– 意象组合的新颖性拓展了词的表现空间
– 语言的极致追求将词的艺术性推向新的高度
五、结论:超越传统的评价
吴文英词的”七宝楼台”特质,实际上是一种超前的艺术创新。他的词作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情感与精工的形式完美结合。正如他在《声声慢·咏桂花》中所写:
> “蓝云笼晓,玉树悬秋,交加金钏霞枝“
这种精美绝伦的意象营造,正是吴文英对词艺的独特贡献。当我们不再用传统的”连贯性”标准来衡量,而是深入其艺术世界内部,便能发现这座”七宝楼台”独特而永恒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