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为何追求“老妪能解”?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创作理念以“老妪能解”著称——即强调诗歌语言的通俗性与传播的广泛性。这一风格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植根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与文学思想的深层互动。以下从多重维度解析其成因,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一、社会动荡与文人责任感的驱动
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干预社会。他认为艰深晦涩的辞藻会阻碍思想传播,而通俗语言能直接触达底层民众,实现“补察时政”的功能。例如《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白描手法刻画劳动者艰辛,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
二、儒家诗教传统的实践延伸
白居易深受儒家“诗教”观影响,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在《与元九书》中,他批判齐梁文学“嘲风雪、弄花草”的浮靡风格,主张恢复《诗经》的讽喻精神。其《新乐府》五十首中,《红线毯》直言“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以近乎口语的控诉揭露官府的奢靡,正是儒家“怨刺”精神的通俗化表达。
三、佛教传播与大众接受策略
中唐时期佛教俗讲盛行,白居易自觉吸收其深入浅出的传播智慧。他曾自述:“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这种跨阶层的接受度,得益于其诗作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句子,既饱含哲理又朗朗上口,甚至成为市井俚语。
四、个人经历与受众意识觉醒
贬谪江州司马的经历使白居易更贴近民间生活。他注意到老妪、牧童等群体对文学的感知方式,主动将诗歌读给不识字的老人听,并依据其反馈修改词句。典型案例如《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通过动态化的日常场景描写,即使不识字的听众也能瞬间领会春日生机。
五、文学革新与历史定位需求
面对中唐诗坛的僵化倾向,白居易与元稹共同推动新乐府运动,以通俗性对抗形式主义。其《长恨歌》虽题材宏大,却采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连贯叙事句式,避免生僻典故,使李杨爱情故事成为街巷皆传的经典,客观上推动了诗歌的市民化进程。
结语
白居易的“老妪能解”并非艺术性的妥协,而是以通俗为表、以深刻为里的战略选择。这种创作观既拓展了诗歌的受众边界,也践行了“惟歌生民病”的文学使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大众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