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写于李清照哪个时期?

李清照《武陵春》创作时期探析:国破家亡中的血泪悲音

一、词作背景与创作时期考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这首词创作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当时李清照约52岁,正处于其人生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创作背景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时间坐标:词中明确标注“春晚”二字,暗示创作于春季末期
地理坐标:李清照当时避乱至浙江金华,寄居在友人家中
历史坐标:正值金兵南侵、宋室南渡的动荡时期,北方大片领土沦陷

二、人生阶段的深度解析

2.1 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

这一时期是李清照人生中最艰难的阶段,她经历了多重打击:

实际案例:建炎三年(1129年),其夫赵明诚在赴任湖州知事途中病逝,使李清照失去了精神支柱和生活依靠。紧接着,她被迫带着多年收藏的金石文物南逃,途中大量珍贵藏品或被抢、或遗失,仅剩寥寥。

2.2 漂泊流离的生存状态

创作此词时,李清照已辗转流亡多年
– 从山东青州出发,经江宁(今南京)
– 追随着宋高宗南逃路线
– 最终暂居金华,寄人篱下

三、词作文本的内证分析

3.1 “物是人非”的具体指向

“物是人非”四字承载着多重含义

实际案例:词中“日晚倦梳头”的细节,与她早年词作《浣溪沙》中“髻子伤春慵更梳”形成鲜明对比。年轻时是闺中闲愁,而此时是国破家亡后的心如死灰。同样是不梳头,情感内涵却截然不同。

3.2 泪先流的情感逻辑

“欲语泪先流”体现了情感积累的爆发
– “欲语”表明有倾诉欲望
– “泪先流”显示情感已超越语言表达能力
– 这一矛盾生动展现了极度悲痛的心理状态

四、与其他时期创作的对比

4.1 与前期词风的显著差异

将《武陵春》与李清照前期作品对比,可见明显变化

实际案例:对比其早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明快活泼,或是《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怨闲愁,《武陵春》的悲痛明显更加深沉厚重,体现了从个人情感向家国情怀的升华

4.2 艺术风格的成熟转变

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艺达到新的高度
– 情感表达更加内敛深沉
– 意象选择更加凝重悲凉
– 语言运用更加朴素自然

五、历史文献的佐证

5.1 同时期其他作品的印证

李清照在这一阶段创作的多首词作都体现了相似心境

实际案例:作于同一时期的《清平乐》中写道:“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同样表达了漂泊之苦和年华老去的悲凉,与《武陵春》中的情感相互印证。

5.2 历史记载的支持

宋代文献《碧鸡漫志》等对李清照晚年生活有所记载,描述了她在金华期间“情怀惨淡,词风大变”的创作状态,为确定《武陵春》的创作时期提供了外部证据。

结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李清照晚年词作的典型代表,创作于南宋初期、她流落金华之时。这两句词不仅凝聚了词人个人命运的多舛,更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悲剧,从个人情感升华到了家国情怀的高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悲音之一。

(0)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

  • 白马西风塞,杏花烟雨江南是哪首诗?

    “白马西风塞,杏花烟雨江南”出处考析 一、诗句来源与背景 “白马西风塞,杏花烟雨江南”并非出自古代诗词,而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创作的一副对联。该联通过对比北方塞外与江南的典型意象,展现了中华大地截然不同的地理风貌与文化意境。 1. 徐悲鸿的艺术风格 徐悲鸿以融合中西绘画技法闻名,其作品常体现对家国情怀与自然风物的深刻观察。此联的创作背景与他的艺术理念…

    2025年6月28日
    880
  • 宋词在意境营造上,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有何共通之处?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宋词与古典园林艺术在意境营造上共通之处的专业文章。 宋词意境与古典园林艺术的共通之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璀璨星空中,宋词与古典园林是两颗遥相辉映的明珠。它们一为时间性的语言艺术,一为空间性的造型艺术,却在美学追求上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意境” 这一核心审美范畴。所谓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引发读者或观者无限遐想的艺术空间。宋词以文字为砖…

    2025年11月5日
    170
  • 作者穷而后工有哪些诗?解析困境中诞生的文学经典现象

    穷而后工:困境中诞生的文学经典现象解析 一、概念溯源:何谓“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命题,最早由北宋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其核心观点是:诗人经历困顿磨难后,反而能创作出更深刻、更动人的作品。这里的“穷”不仅指物质匮乏,更涵盖仕途失意、人生坎坷等精神困境。 二、经典案例:困境催生的诗坛瑰宝 1…

    2025年6月4日
    1070
  • 苏轼的词与他的书法、绘画艺术在精神内核上有何相通?

    苏轼的艺术精神:论词、书、画的内在相通性 一、引言:艺术精神的整体性 苏轼(1037-1101)作为宋代文化巨匠,在词、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实则共享着相同的精神内核——即苏轼独特的人生哲学、审美追求与艺术理念。通过分析其词作与书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贯穿其中的艺术精神主线。 二、“尚意”精神:艺术创作的核心追求…

    2025年11月2日
    300
  • 古诗苏轼的诗有哪些?豪放与婉约的双重面相

    古诗苏轼的诗有哪些?豪放与婉约的双重面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坛的巨匠,其诗作以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著称。苏轼的诗歌既展现了豪放洒脱的胸襟,又不乏婉约细腻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诗作中的双重面相。 一、豪放洒脱:旷达与哲思的融合 苏轼的豪放诗风常以壮阔的意象、奔放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代…

    2025年5月23日
    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