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谁的名句?
一、作者与出处
这句广为传诵的诗歌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时任宰相,后遭贬谪。诗中通过望月抒怀,既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暗含了政治理想与人生际遇的感慨。
—
二、诗句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1. 意象的宏大与情感的普适性
– “海上生明月” 以简练笔触勾勒出恢弘画面,明月从海平面升起的动态过程,象征永恒与辽阔。
– “天涯共此时” 突破空间限制,将分离之人置于同一月光下,强化了人类共通的羁旅情怀。
2. 语言的自然与意境的深远
诗句未用艰深词汇,却通过“生”“共”二字串联天地,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体现了盛唐诗歌“气象浑成”的特点。
—
三、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1:文化交流中的情感纽带
– 2021年央视中秋晚会以该句为主题,通过全球直播,让海外游子与国内观众同步赏月,强化文化认同。
– 中国航天局曾在中秋节发布月球探测影像,配文“天涯共此时”,体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案例2:国际语境下的跨文化共鸣
– 外交场合引用:中国驻外使节常借此诗寄语中外友好,如2020年驻法大使在中秋活动中引用,引发法国民众对团圆主题的共鸣。
– 影视作品应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化用此句,暗喻角色虽分隔两地却命运相连。
案例3:商业与社会传播
– 月饼品牌广告(如广州酒家)以诗句为文案,将传统意象转化为消费场景中的情感符号。
– 抗疫期间,部分城市在灯光秀中投射此句,致敬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传递“虽隔山海,心意相通”的信念。
—
四、历史评价与当代意义
–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赞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此诗正是其融合建安风骨与山水诗境的代表作。
– 诗句至今仍活跃于教育、外交、艺术等领域,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之一,印证了经典诗歌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 总结: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以月光为媒介,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人类共通体验,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了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情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