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古诗词有哪些?

Random Image

关于长城的古诗词众多,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长城的壮丽景象,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思考。以下是一些与长城相关的经典古诗词:

唐代

  1. 王昌龄《出塞》

    •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赏析:描绘了长城边塞的苍茫景象,表达了对将士们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2. 李益《统汉烽下》

    • 诗句:“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
    • 赏析:通过描绘战场的惨烈景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
  3. 汪遵《长城》

    • 诗句:“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 赏析:赞美了长城的坚固和防御作用,同时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4. 李益《登长城》

    • 诗句:“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 赏析:描绘了长城的壮丽景象,并歌颂了当朝天子的文治武功。

宋代

  1. 陆游《书愤》

    • 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赏析:表达了陆游壮志未酬的遗憾,以及对长城这一象征国家防线的深沉思考。
  2. 杨亿《始皇》

    • 诗句:“万里长城穿地脉,八方驰道听车音。”
    • 赏析:描绘了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浩大工程,以及他对国家统一的雄心壮志。

近代

  1.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 诗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赏析:表达了毛泽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同时也以长城为象征,赞颂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 毛泽东《沁园春·雪》

    • 诗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赏析:以长城的壮阔景象为背景,展现了北国雪后的壮丽风光,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其他朝代

  1. 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 诗句:“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 赏析:描绘了唐太宗出征时的情景,展现了长城作为军事防线的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诗人也创作过与长城相关的诗词,这些诗词不仅赞美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这些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了解长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5日
下一篇 2024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

  • 一行四字的古诗,你能背出几首?

    一行四字的古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颇为常见,它们简洁而富有韵味。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一行四字古诗: 窈窕淑女:出自《诗经·周南·关雎》,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倾慕之情。 杨柳依依:出自《诗经·小雅·采薇》,常用来形容离别之情。 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 所谓伊人:出自《诗经·秦风·蒹葭》,以“伊人”喻指心中所爱之人。 巧笑倩兮:出自…

    2024年10月26日
    6600
  • 有哪些诗适合送给学生?励志诗歌与青春主题推荐

    适合送给学生的励志诗歌与青春主题推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能够传递鼓励、激发斗志。以下是适合送给学生的励志诗歌和青春主题诗歌推荐,并附上实际案例。 一、经典励志诗歌推荐 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重点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

    2025年5月31日
    690
  • 哪些诗里有茶字?茶文化与诗词创作的互文性研究

    哪些诗里有茶字?茶文化与诗词创作的互文性研究 一、茶字入诗的文学传统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自唐代起便频繁出现在诗词中。据《全唐诗》统计,含“茶”字的诗作超过500首,宋代更是达到高峰。这一现象反映了茶文化与文人生活的深度交融。 1. 唐代:茶诗的开端 –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重点内容:此诗是现…

    2025年5月23日
    890
  • 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出自哪首诗?

    绝知此事要躬行:出处与深意解析 # 诗句出处 “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组诗中的第八首。全诗如下: >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诗句释义 1. 核心思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指出仅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

    2025年6月24日
    380
  •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哪首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哪首诗? 诗句出处与背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创作于公元1084年,苏轼游历庐山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庐山的多变形态,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

    2025年7月1日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