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中含有“罗子”的有哪些独特之作?

诗句中含有“罗子”的独特之作,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罗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女儿成长与自身衰老的感慨,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理意味。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一、诗作原文

有女名罗子,生来才两春。
我今年已长,日夜二毛新。
顾念娇啼面,思量老病身。
直应头似雪,始得见成人。

二、诗句赏析

  1. 首联:“有女名罗子,生来才两春。”

    • 这两句直接介绍了诗中的主要人物——罗子,她是一个年仅两岁的女孩。“两春”指两年的时间,这里用来形象地表达罗子的年龄。
  2. 颔联:“我今年已长,日夜二毛新。”

    •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已经年岁渐长,“二毛”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头发中的白发,“日夜二毛新”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白发越来越多,形象地描绘了衰老的过程。
  3. 颈联:“顾念娇啼面,思量老病身。”

    • “顾念”是回想的意思,“娇啼面”指的是罗子幼小、哭泣的样子。诗人在回想女儿的可爱模样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年老多病的身体,这里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4. 尾联:“直应头似雪,始得见成人。”

    • “直应”可以理解为“只有”,“头似雪”形容头发全白,“始得见成人”意味着只有等到自己非常老迈,才能看到女儿长大成人。这两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女儿成长的期待和对自己衰老的无奈。

三、诗作特色

  • 情感真挚:白居易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女儿成长的关爱和对自身衰老的感慨,情感真挚动人。
  • 哲理深刻:诗中通过对罗子成长和自身衰老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引人深思。
  • 艺术性强: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总结

白居易的《罗子》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意味的诗作。通过对女儿罗子的描写和对自身衰老的感慨,诗人展现了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流转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简练而凝练的表达方式,展示了白居易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4日 下午1:42
下一篇 2024年12月14日 下午1:45

相关推荐

  • 陶渊明诗的叠词有哪些?田园诗中的语言韵律与意境营造

    陶渊明诗的叠词运用与田园诗的语言韵律 叠词在陶渊明诗中的具体表现 陶渊明的诗歌以自然质朴著称,叠词是其语言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叠词,他强化了田园意象的生动性与韵律感。以下是其诗中典型的叠词案例: 1.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 – “暧暧”:描绘村落朦胧隐约的视觉效果; …

    2025年5月11日
    1050
  • 思乡诗有哪些副业元素?乡愁诗词中的生活气息

    思乡诗中的副业元素与生活气息探析 一、思乡诗的副业元素 思乡诗虽以抒发羁旅愁绪为核心,但常通过具体职业或生计活动折射诗人的现实处境,形成独特的“副业书写”。这些元素既增强诗歌的真实性,也为乡愁提供了物质载体。 1. 农耕与渔猎 – 案例: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中,“移舟”暗示渔夫身份,漂泊感与职业特性交织。– 重…

    2025年4月13日
    1330
  • 宋词中的“长亭短亭”为何成为送别诗词中经典的场景设置?

    宋词中的“长亭短亭”为何成为送别诗词中经典的场景设置? 一、意象源流:从现实建筑到文学符号 长亭短亭最初是古代驿道系统的实体建筑。秦汉时期,官方驿道每隔十里设长亭,五里置短亭,兼具行旅休憩与公文传递功能。至唐宋时期,随着驿路体系的完善,这些亭阁逐渐演变为送别仪式的重要空间载体。白居易《白孔六帖》载”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清晰地标定…

    2025年11月4日
    260
  • 李商隐的亡国诗有哪些?晚唐诗人笔下的兴衰感慨与隐喻解析

    李商隐的亡国诗有哪些?晚唐诗人笔下的兴衰感慨与隐喻解析 一、李商隐亡国诗的历史背景 晚唐时期,国势衰微,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李商隐作为晚唐代表诗人,其作品常以隐晦的笔触反映时代动荡,尤其通过咏史、咏物等题材,抒发对王朝兴衰的深切忧虑。 二、李商隐亡国诗的代表作品及解析 1.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 重点内容:此诗以“成由勤俭破…

    2025年5月28日
    1100
  • 张籍有哪些诗?唐代诗人的乐府新风

    张籍有哪些诗?唐代诗人的乐府新风 一、张籍的诗歌概况 张籍(约766—约830),字文昌,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其诗以乐府诗和近体诗为主,内容多关注社会现实,语言质朴自然,体现了唐代乐府诗的新风尚。 二、张籍的代表诗作 1. 乐府诗 张籍的乐府诗继承汉魏传统,但更具现实批判性,代表作包括:– 《征妇怨》:描写战争给百姓带来的…

    2025年4月10日
    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