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灵隐寺的诗句,你了解多少?

灵隐寺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创始人是印度高僧慧理和尚。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描绘灵隐寺美景与禅意的诗句,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与灵隐寺有关的诗句:

一、描绘灵隐寺美景

  1. 宋之问《灵隐寺》

    •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 描绘了灵隐寺周围山势高峻、寺宇庄严的景象,以及寺门正对钱塘江潮的壮观。
  2. 白居易《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

    •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 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灵隐寺中红辛夷花的娇艳美丽。
  3. 贾岛《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

    •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
    • 展现了灵隐寺在秋高气爽时节,从山峰绝顶之处眺望沃洲山的美景。
  4. 潘阆《酒泉子》

    •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 回忆了在灵隐寺游览时的清凉感受,即使在三伏天也如同清秋一般。
  5. 戚藩《灵隐寺》

    • “寺连沧海朝烟白,塔入澄湖夕照阴。”
    • 描绘了灵隐寺与沧海相连、寺塔在夕阳映照下的宁静美景。

二、抒发禅意与感悟

  1. 綦毋潜《题灵隐寺山顶禅院》

    •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
    • 通过描绘灵隐寺山顶禅院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远离尘嚣、超脱世俗的禅意。
  2. 张籍《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

    • “月明石上堪同宿,那作山南山北人。”
    • 表达了与灵隐寺僧人共赏明月、心境相通的禅意与友情。
  3. 苏轼《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 抒发了对人生世味的感慨以及在灵隐寺山栖生活的逐渐适应与感悟。
  4. 张炎《唐多令·其二·送黄一峰游灵隐》

    • “流水桃花随处有,终不似、隐烟萝。”
    • 通过对比流水桃花的世俗美景与灵隐寺的隐逸之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三、其他著名诗句

  1. 司空曙《灵隐寺》

    • “春山古寺绕烟波,石磴盘空乌道过。”
    • 描绘了灵隐寺春山古寺、烟波缭绕的美丽景象。
  2. 张祜《秋夜宿灵隐寺师上人》

    • “月色荒城外,江声野寺中。”
    • 展现了灵隐寺在秋夜月色与江声中的宁静与神秘。

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灵隐寺的美景与禅意,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通过品味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灵隐寺的文化底蕴与历史魅力。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4日 下午8:52
下一篇 2024年12月14日 下午8:53

相关推荐

  • 碧连天是出于哪首诗?

    碧连天的出处及文学赏析 一、碧连天的原始出处 “碧连天”这一意象最著名的出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虽然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碧连天”三字,但”晴翠…

    2025年6月26日
    1190
  • 元曲对“现代戏剧”有何影响?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元曲对现代戏剧影响的专业文章。 元曲的遗韵:论其对现代戏剧的深远影响 元曲,作为中国文学史与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与唐诗、宋词并称。它并非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成熟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尽管时代变迁,审美更迭,但元曲所蕴含的戏剧精神、叙事手法与美学追求,如同文化的基因,深刻地渗透并影响着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 一、 叙事结构的解放与“戏”…

    2天前
    30
  • 江河万里总有源出自哪首诗?

    江河万里总有源出自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 “江河万里总有源”并非出自古代诗词,而是现代创作的诗句。其灵感可能源于古人对江河源头的咏叹,如杜甫《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句,但直接对应的古诗原文并不存在。 二、相关古诗意象 古代诗词中常见以江河比喻生命、文化传承的意象,例如:1.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

    2025年6月27日
    1130
  • 50字的诗有哪些?微型诗歌的凝练艺术

    50字的诗有哪些?微型诗歌的凝练艺术 微型诗歌的定义 50字的诗属于微型诗歌范畴,强调以极简的文字表达深刻意境。这类诗歌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巧妙的留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创作特点 1. 字数严格限制:通常不超过50字。2. 意象鲜明:通过具体物象传递情感。3. 余味悠长:结尾常留开放式思考空间。 实际案例 《雨巷》微型版(50字内):“青石板,油纸…

    2025年4月10日
    1210
  • 为何说刘禹锡的秋词打破了悲秋传统?

    为何说刘禹锡的《秋词》打破了悲秋传统?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秋传统” 自宋玉《九辩》开创“悲秋”主题以来,中国古代文人普遍将秋天与愁苦、萧瑟的情感绑定。这种审美范式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意象系统: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的飘零感,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离愁,皆将秋景与负面情绪紧密关联。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倾向…

    2025年10月25日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