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相思的诗句,传递深情厚意

Random Image

红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相思的象征,许多古代诗人通过红豆来表达深情厚意。以下是一些传递深情厚意的红豆相思诗句:

王维《相思》

  • 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赏析:王维的这首诗以红豆为引,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到春天都会长出很多新枝,诗人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红豆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 诗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赏析:温庭筠以骰子上的红点比喻深入骨髓的相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情眷恋。这种比喻新颖别致,情感表达得深沉而浓烈。

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 诗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 赏析:牛希济通过红豆这一象征物,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痛苦。他因满眼的相思泪水而难以直视红豆,展现了相思之苦的深重。

屈大均《红豆曲》

  • 诗句:江南红豆树,一叶一相思。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
  • 赏析:屈大均通过红豆树来比喻对爱人的深切思念,每一片叶子都代表一份思念。他感叹红豆总有摘完的一天,但对爱人的相思却是永恒无尽的。

纳兰性德《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 诗句: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
  • 赏析:纳兰性德在这首词中描绘了雨后的幽静小院,诗人摘下一双红豆子,低头诉说着离别的痛苦,泪水暗自流淌。这种情景交融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离别的哀愁。

其他相关诗句

  • 诗句: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 赏析:诗人通过“井底点灯深烛伊”来比喻对爱人的深情嘱咐,“共郎长行莫围棋”则表达了对爱人长久相伴的期盼。整句诗情感深沉而浓烈。
  • 诗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曲》)

    • 赏析:这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所唱小曲的歌词,以红豆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林黛玉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愁苦。

这些诗句都以红豆为媒介,传递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情厚意和相思之苦。它们不仅展现了红豆作为相思象征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6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6日

相关推荐

  • 贺知章诗有哪些?揭秘盛唐诗人的人生智慧结晶

    贺知章诗有哪些?揭秘盛唐诗人的人生智慧结晶 一、贺知章生平与诗歌地位 贺知章(659—744年),字季真,盛唐著名诗人、书法家,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三家”。他官至秘书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其诗以清新自然、旷达洒脱著称,是盛唐气象的重要代表。 重点内容:贺知章的诗歌虽存世仅20余首,但每一首都凝聚了盛唐文人的精神内核,兼具哲理与艺术美感。 — …

    2025年4月15日
    850
  • 风平浪静出自哪首诗?

    风平浪静出自哪首诗? “风平浪静”的出处 “风平浪静”这一成语出自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中写道:“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其中“波澜不惊”即与“风平浪静”意思相近,后演变为成语,形容水面平静无波,也比喻局势安定或心情平静。 《岳阳楼记》的背景与意义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为重修岳阳楼所作。文章通过描绘洞庭湖不…

    2025年6月28日
    440
  • 杜甫《客至》中的诗句有哪些?

    杜甫的《客至》全诗如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诗人以“皆”字巧妙地勾勒出春江水势的浩渺,群鸥的日日到来则为这…

    2024年11月27日
    2280
  • 藏尾诗创作技巧:如何巧妙隐藏诗意?

    藏尾诗创作技巧:如何巧妙隐藏诗意? 一、藏尾诗的定义与特点 藏尾诗是一种通过隐藏诗句末尾字词来传递隐含信息的诗歌形式,其核心特点在于:1. 表面逻辑完整:每行诗句独立成意2. 隐藏信息精炼:通常为2-5字的短句3. 双关设计:尾字既符合本句语境,又参与组词 二、四大创作技巧 1. 词性匹配法 – 选择多词性字作为尾字(如”行&#822…

    2025年4月17日
    1260
  • 橙黄橘绿出自哪首诗?

    橙黄橘绿的出处及文学赏析 一、诗句原始出处 “橙黄橘绿”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七言绝句《赠刘景文》。全诗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创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时任杭州知州,赠诗给好友刘景文(字季孙)。诗中通过对四季景物的描写,寄托了对友人…

    2025年6月28日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