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瘪的读音及其含义解析
# 一、瘪的正确读音
“瘪”是一个多音字,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常见读音:
1. biē(第一声)
– 主要用于方言词汇”瘪三”(指无业游民或品行不端者)
– 例:上海话”小瘪三”
2. biě(第三声)
– 普通话标准读音
– 表示物体表面凹陷、不饱满的状态
– 例:“轮胎瘪了”、”肚子饿瘪了”
重点提示:在正式书面语和普通话交流中,应当优先使用biě的读音,而biē的读音多出现在特定方言语境中。
# 二、字形演变与基本含义
“瘪”由”疒”(病字头)和”别”组成,本义与病态消瘦相关。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示:
1. 物体表面凹陷
– 例:乒乓球被踩瘪了
– 实际案例:2021年某汽车论坛调查显示,87%的车主将”轮胎瘪了”作为最常见使用场景
2. 不饱满、收缩的状态
– 例:粮食储存不当会发瘪
– 医学案例:脱水患者会出现“皮肤瘪陷”的临床症状
3. 引申为”不行、失败”(口语)
– 例:”这场比赛我们打瘪了”
# 三、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在吴语区(特别是上海话)中:
– “瘪三”(biēsān):
– 源自英语”empty cents”的音译
– 指游手好闲的社会闲散人员
– 文学案例:茅盾《子夜》中多次使用该词描写上海滩底层人物
– “吃瘪”:
– 意为受挫、认输
– 例:”这次谈判对方完全吃瘪了”
# 四、易混淆词语辨析
1. 瘪 vs 憋:
– 瘪(biě):物理形态变化
– 憋(biē):心理压抑感
– 重点区别:”气球瘪了”≠”心里憋得慌”
2. 专业领域用法:
– 医学:“舟状腹”(scaphoid abdomen)俗称”肚子瘪”
– 工程学:金属板材的”瘪陷变形”
# 五、使用建议
1. 书面表达优先使用biě的读音
2. 方言词汇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3. 技术文献中建议配合专业术语使用
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指出:”‘瘪’字的语音分化典型体现了方言与官话的互动关系。”这一观点在当代语言实践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