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庐山的诗有哪些?诗词中的庐山胜景

Random Image

描写庐山的诗有哪些?诗词中的庐山胜景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历代诗人登临庐山,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一、经典庐山诗词选录

1.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重点内容:李白以夸张的笔法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飞流直下三千尺”成为千古名句,展现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

2.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重点内容:苏轼通过多角度观察庐山,揭示“当局者迷”的哲理,此诗被誉为“庐山诗的巅峰之作”。

3.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重点内容:描写庐山气候的独特,山寺桃花晚开,展现庐山与平原地区的差异。

4. 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即庐山)
重点内容:陶渊明归隐田园,庐山成为其精神寄托的象征。

二、诗词中的庐山胜景

1. 瀑布奇观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聚焦香炉峰瀑布,而徐凝的《庐山瀑布》亦写道: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实际案例:庐山三叠泉瀑布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古人常以“银河倒泻”形容其气势。

2. 云雾缭绕

张继的《登庐山》写道: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重点内容:庐山云雾变幻莫测,素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说,朱熹曾赞其“云海茫茫不可攀”。

3. 人文遗迹

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提及庐山: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实际案例:庐山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朱熹曾在此讲学,人文底蕴深厚。

三、结语

庐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在诗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李白的豪放、苏轼的哲思、陶渊明的隐逸,共同构筑了庐山的文化意象。这些诗篇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庐山旅游的“文化名片”。

(注: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便于读者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0)
上一篇 2025年4月1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1日

相关推荐

  • 乡下生活诗有哪些?乡土中国的诗意书写

    乡下生活诗有哪些?乡土中国的诗意书写 一、中国乡土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乡土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中的”风”到陶渊明的田园诗,再到现代诗人的乡土书写,始终以自然、农耕、乡愁为核心主题。重点内容:1. 古典时期:《诗经·豳风·七月》描绘农事周期,陶渊明《归园田居》展现隐逸情怀。2. 近现代转型:20世纪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土地为…

    6天前
    190
  • 思乡诗有哪些好玩?乡愁诗词中的趣味元素

    思乡诗有哪些好玩?乡愁诗词中的趣味元素 一、思乡诗的趣味性:打破刻板印象 传统认知中,思乡诗常被贴上“伤感”“沉重”的标签,但实际上,许多作品通过幽默、童趣或生活化细节消解了乡愁的苦涩,展现出独特的趣味性。 二、趣味元素分类与案例解析 1. 童趣回忆:用天真视角解构乡愁 – 案例: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孩童的懵懂…

    2025年4月13日
    340
  • 四无村居的内容是哪些?揭秘古代田园生活

    关于“四无村居”的内容,实际上存在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是从现代社会背景出发,将“四无”理解为无资源、无产业、无资金、无人才,这是针对一些偏远乡村的振兴难题而言的。然而,在探讨古代田园生活时,“四无村居”并非一个直接相关的概念。不过,为了揭秘古代田园生活,我们可以从古诗文中寻找线索,这些诗文往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静谧、和谐与美好。 古代田园生活的特点 自然风光:…

    2024年10月19日
    1490
  • “大江东去”的豪迈诗句有哪些?

    “大江东去”这一意象常被用于表达豪迈、壮阔的情感。以下是一些包含“大江东去”意象或具有相似豪迈情感的诗句: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赏析: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开篇即以“大江东去”展现出长江的壮阔与历史的长河,气势磅礴,表达了词人对历史、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

    2024年12月16日
    1020
  •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谁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出自他的五言古诗《望岳》。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它描绘了泰山雄伟壮阔的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句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

    2024年12月14日
    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