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字出自哪部典籍?生僻字的文化溯源

Random Image

仝字的文化溯源:生僻字背后的典籍与历史

# 一、”仝”字的典籍出处

“仝”字最早见于中国东汉时期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源的字典。在《说文解字·人部》中明确记载:”仝,同也。从人从工。”这表明”仝”是”同”的异体字,具有相同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更早的西周金文中已出现类似字形,但作为规范汉字收录,《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权威记录。唐代《干禄字书》将其列为”同”的俗字,宋代《广韵》也延续了这一解释。

# 二、字形演变与文化内涵

“仝”字由”人”与”工”组成,这一结构蕴含深刻的文化密码:
“人”部:表明与人相关的属性
“工”部:既表音也表意,暗示”共同劳作”的原始意义

在书法演变中:
1. 小篆体(如图)保持工整对称
2. 隶变后”工”部简化为三横
3. 楷书定型为现代写法

实际案例:在山西发现的元代《仝氏族谱》中,”仝”字写作上”人”下”工”,与《说文解字》记载完全一致,证实了字形传承的稳定性。

# 三、姓氏中的活态传承

“仝”作为罕见姓氏至今仍在沿用,这为研究生僻字存活机制提供了典型样本:

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交界处
历史名人:元代戏曲家仝恕、明代进士仝寅
现代案例:2022年河南仝氏宗亲会发起《仝姓源流考》项目,通过DNA检测证实该姓氏源于姬姓分化

文化现象:在河南滑县,仝姓村民至今保留着春节悬挂”仝门同庆”匾额的习俗,生动体现了古字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延续

# 四、生僻字保护现状与建议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统计:
| 属性 | 数据 |
|——|——|
| 收录情况 | 三级字表(第6815号)|
| 使用频率 | 现代文本出现率<0.0001% |
| 输入法支持 | 全平台Unicode编码(4EC5)|

保护建议
1. 数字化存档:建立生僻字动态数据库
2. 教育渗透:在传统文化课程中增设汉字溯源模块
3. 技术适配:完善生僻字在信息系统的兼容方案

典型案例:2023年国家语委启动的”汉字基因工程”,已对”仝”等2000余个生僻字进行三维建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其演变过程。

# 五、结语

从《说文解字》的学术记载到现代姓氏的活态传承,“仝”字见证了汉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对这类生僻字的研究不仅具有文字学价值,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微观实证。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让这些”文字活化石”焕发新生,值得持续探索与实践。

(0)
上一篇 2025年4月15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5日

相关推荐

  • 三和五的词语有哪些经典组合?

    “三”和“五”这两个数字在汉语中经常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富有深意的词语和成语。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三”和“五”的词语组合: 三五成群:形容人多聚集在一起,形容一群一群的人,以三个人、五个人聚集在一起。 三令五申:多次命令和告诫,强调对某件事情的重视和严肃性。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指多次命令和告诫。 三山五岳:泛指名山或各地。五岳指泰山、华山、衡…

    2024年10月6日
    2540
  • 李白赠别诗中的情感密码:哪些诗句让人泪目?

    李白赠别诗中的情感密码:哪些诗句让人泪目? 一、李白赠别诗的情感内核 李白的赠别诗不仅展现盛唐气象,更暗藏人类共通的离别之痛。其情感密码可归纳为三个层次:1. 豪迈中的孤寂(如”孤帆远影碧空尽”)2. 洒脱下的不舍(如”挥手自兹去”)3. 时空穿透力(通过夸张时空制造永恒感) 二、催人泪下的经典诗句解析 1. …

    2025年4月16日
    300
  • 诗歌大赛获奖作品赏析:哪些诗句让人过目难忘?

    诗歌大赛获奖作品赏析:哪些诗句让人过目难忘? 一、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诗歌作为语言的精炼艺术形式,其魅力在于通过意象的凝练和情感的浓缩,创造出令人过目难忘的瞬间。获奖作品往往具备以下特质:– 画面感强烈:通过具象描写唤起读者联想。– 情感共鸣:直击人性共通的情感痛点。– 语言创新:打破常规语法,创造新鲜表达。 案例:&gt…

    2025年4月16日
    250
  • 无名氏的诗句中有哪些传世佳作?

    无名氏的诗句中有很多传世佳作,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无名氏传世佳作: 汉代无名氏诗作 《穆穆清风至》:“青袍似春草,长条随风舒。”以青草喻青袍之色,形象生动,富有动感。 《生年不满百》:“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此句告诫世人莫存长生不老的幻想,富含哲理。 《青青河畔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

    2024年10月3日
    1260
  • 《夜书所见》中,有何深夜的静谧?

    在《夜书所见》中,诗人叶绍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静谧景象,这种静谧不仅体现在环境的描绘上,也渗透在诗人的情感之中。 一、环境的静谧 秋叶与秋风的静谧 开篇“萧萧梧叶送寒声”,诗人以“萧萧”形容风吹过梧桐树叶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但又不失为一种静谧中的声响。它既没有白日的喧嚣,也没有深夜的寂静无声,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微妙状态,既…

    2025年1月7日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