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里叠字有哪些诗?重言修辞的原始魅力
一、叠字(重言)的定义与功能
叠字,又称重言,是汉语中通过重复单字构成的修辞手法。在《诗经》中,叠字被广泛用于摹状声音、形态、情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其功能主要包括:
1. 拟声(如“关关雎鸠”摹鸟鸣);
2. 状物(如“桃之夭夭”写桃花繁盛);
3. 抒情(如“悠悠我思”表思绪绵长)。
—
二、《诗经》中的经典叠字诗例
1. 摹声叠字
– 《周南·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模拟水鸟和鸣声,营造自然生动的画面。
– 《召南·草虫》
>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喓喓”(虫鸣)、“趯趯”(跳跃状),通过叠字展现虫鸣与动态。
2. 状物叠字
– 《周南·桃夭》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夭夭”形容桃树茂盛,“灼灼”强化花的光彩,叠字传递生命活力。
– 《秦风·蒹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苍苍”渲染芦苇的苍茫景象,奠定全诗朦胧意境。
3. 抒情叠字
– 《邶风·击鼓》
> “忧心忡忡,不我以归。”
“忡忡”叠加焦虑情绪,深化战士的思乡之苦。
– 《小雅·采薇》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与“霏霏”对比离乡与归乡时的景物,强化情感张力。
—
三、重言修辞的原始魅力
1. 音韵之美:叠字通过音节重复形成节奏感,如《关雎》中“关关”的双声叠韵。
2. 意象强化:如“灼灼”(《桃夭》)以视觉冲击传递热烈情感。
3. 情感共鸣:叠字直击感官,如“悠悠”(《郑风·子衿》)将思念拉长,引发共情。
—
四、后世影响
《诗经》的叠字传统为后世诗词提供范式,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声声慢》),均延续了重言修辞的感染力。
结语:叠字是《诗经》语言艺术的精髓,其原始而纯粹的表达方式,至今仍为汉语文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