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雪芹落难诗有哪些?红楼梦作者困顿时期诗作考
一、曹雪芹的困顿生平与诗歌创作背景
曹雪芹(约1715—1763)晚年家道中落,生活极度贫困,常“举家食粥酒常赊”(友人敦诚诗)。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多抒发身世飘零之悲与愤世嫉俗之情,但现存诗作极少,仅散见于友人记载或《红楼梦》中托名人物之作。
二、可考的曹雪芹落难诗作
1. 《自题画石》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此诗见于《废艺斋集稿》(传为曹雪芹佚著),以“石”自喻,暗含对命运跌宕的感慨。学者考证认为,其语言风格与《红楼梦》中“顽石”意象高度契合。
2. 《赠敦诚》残句
“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敦诚《鹪鹩庵笔记》记载,此诗为曹雪芹晚年赠答之作,借白居易(白傅)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激愤。后两句已佚,但残存内容仍可见其才情与孤傲。
3. 《红楼梦》中的托名诗
– 《好了歌注》(第一回)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虽为小说中跛足道人所唱,但学者周汝昌指出,此诗实为曹雪芹借他人之口抒写家族兴衰之痛,是其困顿心境的直接投射。
– 林黛玉《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此诗虽属小说人物创作,但脂砚斋批语多次暗示黛玉形象有作者自况意味,诗中“漂泊感”与曹雪芹晚年境遇高度吻合。
三、诗作真伪与学术争议
1. 存世诗作极少:因曹雪芹手稿散佚,目前仅能通过友人记载或《红楼梦》文本间接考证。
2. 《废艺斋集稿》争议:部分学者质疑其真实性,认为《自题画石》等诗或为后人伪托。
四、结语
曹雪芹的落难诗作虽寥寥,但透过残篇与《红楼梦》中的托名诗,仍可窥见其“字字看来皆是血”(脂批)的创作精神。这些诗作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记录,更是清代知识分子困顿时代的缩影。
重点提示:研究曹雪芹诗作需结合《红楼梦》文本与脂批,注意区分作者本意与小说人物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