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哪首诗?

哪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淳熙年间,是辛弃疾婉约词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反衬出词人孤高自许、不随流俗的品格。

重点内容标红

–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但此词展现其婉约风格。
– 词牌名:《青玉案》,双调六十七字,上下阕各五仄韵。
– 关键词:“灯火阑珊”指灯火稀疏、人迹稀少之处,隐喻超脱世俗的意境。

二、诗句解析与文学价值

1. 意象对比

上阕极写元宵夜“宝马雕车”“凤箫声动”的繁华,下阕笔锋一转,以“灯火阑珊”的冷清突出“那人”的孤高。
实际案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此句列为“人生三境界”之最高境界,象征历经追寻后豁然开朗的顿悟。

2. 艺术手法

反衬手法:用热闹场景反衬“那人”的独立,暗含词人政治失意后不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志趣。
隐喻意义:现代常被引用为对理想、爱情或机遇的追寻,如商业广告(如某品牌珠宝以“蓦然回首”为主题强调珍稀相遇)。

三、现代应用与误读辨析

1. 常见误用

– 误记作者为李清照或欧阳修(实际为辛弃疾)。
– 误将“阑珊”理解为灯火辉煌(正确意为稀疏将尽)。

2. 文化影响

影视案例:电视剧《知否知否》中引用此词渲染女主角的独立人格。
教育应用:入选中学语文教材,重点讲解“炼字”与“意境”(如“蓦然”一词的突然性与画面感)。

四、延伸阅读建议

– 对比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豪放风格对比)。
– 学术参考:《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对本词的逐句分析。

通过此词,读者不仅能领略宋词的语言之美,更能体会辛弃疾“豪放中的婉约”独特魅力。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54
下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54

相关推荐

  • 寂寞夜晚的诗句怎样触动人心?

    寂寞夜晚的诗句,往往以其深邃的意境、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以下是一些能够触动人心的寂寞夜晚诗句,以及它们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解析: “夜深人静月朦胧,孤影徘徊思无穷。” 这句诗通过“夜深人静”和“月朦胧”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神秘的氛围,孤影徘徊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孤独状态。思无穷,表达了内心无尽的思绪和寂寞之情,这种深沉的情感触动人心,让人…

    2024年12月30日
    1890
  • 图案诗有哪些?文字与图形共舞的诗歌形式

    图案诗有哪些?文字与图形共舞的诗歌形式 一、图案诗的定义与特点 图案诗(又称具象诗或视觉诗)是一种将文字排列与图形设计结合的诗歌形式,通过视觉形态强化诗歌主题或情感表达。其核心特点是:– 文字即图形:诗歌的排版构成具体图像(如心形、树木、动物等)。– 内容与形式统一:图形与诗歌主题高度关联,形成双重艺术表达。– 跨媒介性:…

    2025年4月19日
    1180
  • 苏轼的词是如何革新了宋词的面貌?

    苏轼的词是如何革新了宋词的面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坛的巨匠。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境界,更通过题材、风格和意境的突破,彻底改变了宋词的发展轨迹。苏轼以诗为词、拓展题材、开创豪放词风,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局限,使词从音乐附属品升华为独立的抒情文体,从而革新了宋词的面貌。 一、题材的拓展:从闺阁艳情到人…

    3小时前
    20
  • 李白有哪些诗写月色?从“床前明月光”到“对影成三人”的意象演变

    李白诗中的月色意象:从“床前明月光”到“对影成三人”的演变 一、李白与月色的不解之缘 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作中月色意象出现频率极高,成为其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载体。据统计,李白现存千余首诗中,涉及月亮的作品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月光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诗人情感的投射与哲学思考的媒介。 二、早期月色意象:纯净与乡愁 1. 《静夜思》中的直观白描 “床前明月光,疑…

    2025年5月23日
    1150
  • 古代诗人的浪漫诗句,你最喜欢哪一句?

    古代诗人的浪漫诗句浩如烟海,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但如果要选择我最喜欢的一句,那可能会是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句诗描绘了牛郎织女在七夕之夜相逢的浪漫场景,用“金风玉露”来形容他们相遇的美好,而“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则表达了他们短暂相聚却胜过人间无数平凡日子的深情厚意。这句诗不仅富有诗意,更蕴含…

    2024年12月22日
    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