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哪首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哪首诗?

诗句出处与背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757年),是杜甫被困长安时所作,通过描绘战乱中破败的春景,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深沉情感。

原诗全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句解析与重点标红

1. 艺术手法
拟人化描写:花鸟本无情,诗人却赋予其情感(”溅泪””惊心”),通过移情于物强化了悲怆氛围。
对比反衬:春日美景(花、鸟)与战乱惨状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以乐景写哀情”的感染力。

2. 情感内核
“感时”:对时局动荡(安史之乱)的痛心。
“恨别”:与家人离散的悲苦(杜甫当时与妻儿分隔两地)。

实际案例:现代应用与解读

案例1:文学教学中的经典范例

中学语文教材中,此诗常作为“沉郁顿挫”诗风的代表作。教师会引导学生分析:
– 如何通过”花溅泪””鸟惊心”理解杜甫的“诗史”特质(用诗歌记录历史)。
– 对比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豪迈,体会杜甫现实主义风格。

案例2: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挑战

英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英译版将诗句译为: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flowers shed tears;
Hating separation, birds alarm the heart.”
此翻译保留了意象的完整性,但”alarm”一词弱化了原句的惊惶感,可见古典诗歌跨文化表达的难度

延伸思考:诗句的当代意义

社会共鸣:在疫情、战争等危机中,人们常引用此句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生态隐喻:现代学者重新解读”花溅泪”为自然对人类破坏的控诉,赋予环保新内涵。

总结:杜甫通过这两句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其凝练的语言深刻的情感使其成为流传千年的经典。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8
下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8

相关推荐

  • “十诫诗”风格仿作:现代诗中的伦理思考

    “十诫诗”风格仿作:现代诗中的伦理思考 一、引言:十诫诗的文体特征与伦理内核 “十诫诗”源于波兰诗人米沃什的经典作品,以“你不可”的诫命式结构展开,将道德训诫与诗意表达结合。其核心在于通过否定性指令引发对人性、社会与信仰的反思。现代诗中的仿作往往延续这一形式,但注入当代议题,如科技伦理、生态危机或人际疏离。 重点案例:– 诗人北岛的《回答》中“卑…

    2025年4月27日
    1100
  • 属于正格的诗有哪些?格律诗与词牌的规范创作

    属于正格的诗有哪些?格律诗与词牌的规范创作 一、正格诗的定义与分类 正格诗指严格遵循传统格律规范的诗歌形式,主要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四大类。其核心特征为:1. 固定字数(五言每句5字,七言每句7字)2. 严格平仄(遵循”对””黏”规则)3. 押韵规范(平声韵一韵到底)4. 对仗要求(律诗中…

    2025年5月8日
    1070
  • 黄鹤楼离别的诗句是哪些,有何深意?

    黄鹤楼作为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离别之情。其中,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时,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深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离别之情的深情表达: “故人西辞黄鹤楼”:首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人物,即孟浩然在黄鹤…

    2024年12月21日
    2230
  • 带霜字的诗词,你知道多少?感受秋冬的韵味

    带有“霜”字的诗词众多,它们以独特的韵味描绘了秋冬季节的景象,展现了诗人们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知和深情表达。以下是一些经典带“霜”字的诗词及其简要赏析,让我们一同感受秋冬的韵味: 1. 《山行》(唐·杜牧) 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此句描绘了诗人在深秋时节被枫叶林晚景所吸引的情景。霜后的枫叶红得如火,甚至比春天的花朵还要鲜艳,展现了秋天独…

    2024年10月26日
    2680
  • 苟日新出自哪首诗?

    苟日新出自哪首诗? “苟日新”的出处与背景 “苟日新”并非出自某一首具体的诗,而是源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的名句。原文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沐浴盆上的铭文,后被收录于《大学》,成为儒家强调自我革新、不断进步的重要思想。 核心释义 1. 字面意思:如果能够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并持续下去。2. 哲学内涵:…

    2025年6月28日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