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哪首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哪首诗?

诗句出处与背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757年),是杜甫被困长安时所作,通过描绘战乱中破败的春景,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深沉情感。

原诗全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句解析与重点标红

1. 艺术手法
拟人化描写:花鸟本无情,诗人却赋予其情感(”溅泪””惊心”),通过移情于物强化了悲怆氛围。
对比反衬:春日美景(花、鸟)与战乱惨状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以乐景写哀情”的感染力。

2. 情感内核
“感时”:对时局动荡(安史之乱)的痛心。
“恨别”:与家人离散的悲苦(杜甫当时与妻儿分隔两地)。

实际案例:现代应用与解读

案例1:文学教学中的经典范例

中学语文教材中,此诗常作为“沉郁顿挫”诗风的代表作。教师会引导学生分析:
– 如何通过”花溅泪””鸟惊心”理解杜甫的“诗史”特质(用诗歌记录历史)。
– 对比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豪迈,体会杜甫现实主义风格。

案例2: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挑战

英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英译版将诗句译为: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flowers shed tears;
Hating separation, birds alarm the heart.”
此翻译保留了意象的完整性,但”alarm”一词弱化了原句的惊惶感,可见古典诗歌跨文化表达的难度

延伸思考:诗句的当代意义

社会共鸣:在疫情、战争等危机中,人们常引用此句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生态隐喻:现代学者重新解读”花溅泪”为自然对人类破坏的控诉,赋予环保新内涵。

总结:杜甫通过这两句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其凝练的语言深刻的情感使其成为流传千年的经典。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8
下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8

相关推荐

  • 诗画对仗律诗有哪些?王维山水诗中的诗画同构现象解析

    诗画对仗律诗有哪些?王维山水诗中的诗画同构现象解析 一、诗画对仗律诗的定义与类型 诗画对仗律诗是指通过诗歌语言与绘画构图相呼应的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视觉意象与文字意境的统一。主要类型包括:1. 空间对仗:如上下联分别描写远景与近景,形成画面层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 色彩对仗:通过诗句中的色彩词构建画面感(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3.…

    2025年5月28日
    990
  • 苏轼诗歌中的经济生活:哪些作品反映民生疾苦?

    苏轼诗歌中的经济生活:哪些作品反映民生疾苦? 一、苏轼诗歌的经济视角 苏轼(1037—1101)不仅是宋代文学巨匠,更是关注社会现实的士大夫。其诗歌中大量描绘了宋代经济生活,尤其是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反映。通过分析其作品,可窥见北宋中后期的社会经济矛盾与百姓生存状态。 重点内容:苏轼的经济诗兼具文学性与史料价值,是研究宋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本。 — 二…

    2025年4月17日
    1460
  • 有哪些题壁诗?诗词中的摩崖石刻

    题壁诗与摩崖石刻:诗词中的石刻艺术 一、题壁诗的定义与形式 题壁诗是指诗人将作品直接题写在墙壁、屏风、山石等载体上的诗歌形式,兼具文学性与视觉艺术性。其特点包括:– 即兴创作:多为诗人触景生情或抒发胸臆之作。– 传播功能:古代无印刷术时,题壁是诗词传播的重要途径。– 载体多样:寺庙、驿亭、崖壁等均可成为题写对象。 经典案例…

    2025年4月13日
    1610
  • 明月照我心出自哪首诗?

    明月照我心出自哪首诗? 1. 诗句溯源 “明月照我心”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古代经典诗词,而是现代人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化用或改编。其灵感可能来源于以下两首著名唐诗: 1.1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重点分析:诗中“明月”象征思念,与“照我心”的情感表达高度契合。 1.2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2025年6月27日
    950
  • 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为何能成为望月思亲的典范?

    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的典范性解读 一、诗歌文本的经典建构 张九龄《望月怀远》开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宏阔的时空架构,构建了望月抒怀的经典范式。这句诗通过”海上”与”天涯”的空间延展,将个体情感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其中”生”字的动态呈现尤…

    2025年11月9日
    190